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班超

班超

【原文】
班超久於西域,上疏願生入玉門關。乃召超還。以戊己校尉任尚代之。尚謂超曰:君侯在外域三十餘年,而小人猥承君後,任重慮淺,宜有以誨之。”超曰:班超“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順孫,皆以罪過徙補邊屯。而蠻夷懷鳥獸之心,難養易敗。今君性嚴急,水清無魚,察政不得下和,宜盪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而已。”超去後,尚私謂所親曰:“我以班君尚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留數年而西域反叛,如超所戒。

【註釋】
班超久於西域:班超任西域都護,立功絕域,安定五十餘國,四十歲入西域,七十二歲返回中原。
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出玉門關則為西域,入關則為中原。
君侯:班超封定遠侯,故有此尊稱。
難養易敗:難以教化,容易壞事。
盪佚:寬放。

【譯文】

東漢時班超久在西域,上疏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活著進入玉門關。於是皇帝詔令班超回國,而以戊己校尉任尚代替他的職務。任尚對班超說:“您在西域已經三十多年了,如今我將接任您的職務,責任重大,而我的智慮有限,請您多加教誨。”班超說:“塞外的官吏士卒,本來就不是守法的子民,都因為犯罪而被流放邊境戊守;而蠻人心如禽獸,難養易變;你個性比較嚴厲急切,要知道水太清便養不了魚,過於明察,事事計較便得不到屬下的心,我建議你稍微放鬆一些,力求簡易,有些小過失、小問題閉閉眼也就不必去追究,凡事只要把大原則掌握好就可以了。”班超離開後,任尚私下對親近的人說:“我以為班超會有什麼奇謀,其實他所說都是平常的話。”任尚留守數年後,西域就反叛,果然如班超所說。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矩步引領,俯仰廊廟。

矩步引領,俯仰廊廟。
束帶矜莊,徘徊瞻眺。

【譯文】
如此心地坦然,方可以昂頭邁步,應付朝廷委以的重任。
如此無愧人生,盡可以整束衣冠,莊重從容地高瞻遠望。

【釋義】
矩步引領,俯仰廊廟。

矩步是邁著方步,引領是伸著脖子。
矩者方也,引者領也。走起路來,伸脖子邁方步,不像鴨公也像鵝太,哪裡有美可言呢?古漢語的“矩步引領”就是現代漢語的“昂首闊步”,代表了一個人心胸坦蕩無欺,行為正大光明。可以想見,一個內心“常戚戚”的人,一個心中總是“若有所遺”的人,他走起路來如何能昂首闊步呢?

領的本義就是脖子,是後脖子(與項同義),脖子的前半部分叫頸。頸部的左側是氣管、前部是喉管、右側是頸總動脈。古人性情剛烈,“引頸自刎”是常有的事。但手持寶劍,轉圈到脖子後面,“引領自刎”的事還沒聽說過,也死不了人。

俯仰是一低頭、一抬頭。廊廟是指朝廷、國家而說的,有一句古話叫“廊廟無才天下求”,就是這個意思。
廊在古代指廳堂周圍的屋子或有頂的通道。廟是祭祀祖先的宗祠,不是和尚住的地方。
“俯仰廊廟”的意思是:你日常的一舉一動都要謹慎檢點,要像在朝廷上臨朝,在祖廟中參加祭祀大典一樣,莊嚴肅穆、恭謹敬畏,不敢有分毫的輕忽之舉。
古代天子臨朝,莊嚴肅穆,百官手持笏板,站在陛下,眼觀鼻,鼻對口,口問心,無奏對不能抬頭。沒事瞎尋摸,東看看、西瞅瞅,就有仰面視君之罪,屬大不敬,所以不敢隨便俯仰。

束帶矜莊

束帶矜莊的意思是:衣冠嚴整,舉止從容。
衣冠文物歷來是中國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古今中外穿衣服都講究內外有別,居家的服飾要寬鬆、舒適,現在講要休閒。對外的服飾要嚴整、要符合你的身份。衣冠嚴整是對他人的尊重,舉止從容是對自己的尊重。

人要想不被人欺,先要不自欺。只有先自尊,然後才有被人尊,這是一定的道理。
孔子的學生子路,在衛國的動亂中寡不敵眾,被亂軍殺死。臨死前,子路扯扯衣服,正正帽子,從容地說:“君子死,冠不免。”死不怕,但要死的有尊嚴,古人死尚且如此,可以想見其生時是怎樣的要求自己。

束帶是整飾衣冠,束的本義是在木頭上加繩圈,即捆綁之義。
帶是紳帶的簡稱。古代的士大夫階層,在大衣外面要束一條大帶,叫紳,所以稱士紳。紳的長度是有尺寸限制的,按《禮記•玉藻》所載,“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普通人系的就叫帶。

矜是端莊、凝重,如《論語》中所言:“君子矜而不爭。”莊是表情嚴肅、容貌端正。
因此“束帶矜莊”四個字的意思就是:衣冠嚴整,舉止從容,表情嚴肅、容貌端正。

徘徊瞻眺

徘徊是欲進又止、小心謹慎的樣子。
前面第二部分裡面,我們已經講過,古人做人做事十分謹慎。像曾子一生謹慎,晚年臨終前,手腳都不能動了,才招呼弟子到跟前說:“《詩經》裡說:‘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我馬上要斷氣了,這回可以放鬆了,再也不用擔心了。”
謹慎不同於拘謹,謹慎是將一件事考慮透徹以後再決定做還是不做,一旦決定了就勇往直前。
五經之首的《易經》就是教人“潔淨精微”,精微就是謹慎,不是膽小怕事。俗話說:“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還不是因為諸葛亮懂《易經》嗎?這種大智慧豈是事事拘謹、處處避嫌,樹葉落了都怕砸頭的人可以相比的。

瞻是仰視,俗稱高瞻;眺是遠望,即是遠矚。
一個人沒有豁達的胸懷,不能高瞻遠矚,就不可能擔當重任。
換句話說,一個心小量窄、鼠目寸光、斤斤計較的人,一定是事事拘謹、處處避嫌、相貌猥瑣。
所以說,心地光明坦蕩,然後才能昂首闊步;胸懷大志,高瞻遠矚,而後才能擔負天下重任。

這四句話連起來的意思就非常完整了:
昂首闊步,心地正大光明,
胸懷大志,以天下為己任。
衣冠嚴整,舉止從容。
謹慎莊重,高瞻遠矚。

《千字文》四部分的內容至此已經圓滿了,下面四句是結語,也是作者對全文的一個總結和交待。

孤陋寡聞,愚蒙等誚。
謂語助者,焉哉乎也。

我們在開篇第一講中已經介紹了,《千字文》是南朝蕭梁時期官拜員外散騎侍郎的文學大家——周興嗣,奉梁武帝的敕詔編纂的。現在文章完成了,要對聖命有個交待,所以說了這四句話。

“孤陋寡聞”是學識淺薄、見聞有限。
愚是愚昧無知、頑鈍蠢笨,蒙的本義是草木暗昧,此處的意思是昏聵懵瞪、糊糊塗塗之義。等是等候、等待,誚是責備、譏諷、嘲笑。

這四句話是周興嗣的自謙之詞,他說:
“我自己學識淺薄,見聞不廣,
愚笨糊塗,難複聖命,
只有等待聖上的責問和恥笑了。
至於我的學識嘛,
也就是知道幾個謂語助詞,
焉、哉、乎、也,僅此而已。”

《千字文》的講解至此圓滿了。如果大家聽了歡喜,能夠由此升起對傳統文化的愛慕之心,對古聖先賢產生油然的敬意,我抛磚引玉的初衷也就算達到了。
大家鼓掌,那是因為先人的文章寫得好,學問好,功在傳統文化。
如果大家聽了不滿意,那是因為我對文章有誤解、錯解和曲解,過在我個人。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周興嗣只用了一千個字,我卻囉囉嗦嗦地講了好幾天,相差豈止千里?所以《千字文》最後的四句話,我以為正是針對我本人說的,同時也是我想要說的話。

王瓊

王瓊

【原文】
嘉靖初年,北虜嘗寇陝西,犯花馬池,鎮巡惶遽,請兵策應。
事下九卿會議,本兵王憲以為必當發,否恐失事。眾不敢異。王瓊時為塚宰,獨不肯,曰:“我自有疏。”
即奏云:“花馬池是臣在邊時所區畫,防守頗嚴,虜必不能入;縱入,亦不過擄掠;彼處自足防禦,不久自退。若遣京軍遠涉邊境,道路疲勞,未必可用,而沿途騷擾,害亦不細,倘至彼而虜已退,則徒勞往返耳。臣以為不發兵便。”
然兵議實本兵主之,竟發六千人,命二遊擊將之以往。(邊批:只是不深知晉溪故。)至彰德,未渡河,已報虜出境矣。

〔評〕按晉溪在西北,修築花馬池一帶邊牆,命二指揮董其役。二指揮甚效力,邊牆極堅,且功役亦不甚費,有羨銀二千餘,持以白晉溪。
晉溪曰:“此一帶城牆,實西北要害去處,汝能盡心了此一事,此瑣瑣之物何足問,即以賞汝。”
後北虜犯邊,即遣二指揮提兵禦之,二人爭先陷陣,其一竟死於敵。晉溪籌邊智略類如此。

又晉溪總制三邊時,每一巡邊,雖中火亦費百金,未嘗折幹,到處皆要供具,燒羊亦數頭,凡物稱是。
晉溪不數臠,盡撤去,散於從官,雖下吏亦沾及。故西北一有警,則人人效命。當時法網疏闊,故豪傑得行其意;使在今日,則臺諫即時論罷矣。

梅衡湘任播州監軍,行時請帑金三千備犒賞之需,及事定,所費僅四百金,登籍報部,無分毫妄用。

【註釋】
九卿:明朝將六部尚書、都禦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合稱九卿。
本兵:兵部尚書。
王瓊:字德華,號晉溪,明中期名臣。
塚宰:明清時代指吏部尚書。
中火:中等的伙食。

【譯文】
明世宗嘉靖初年,北方胡虜入侵陝西花 ​​馬池,巡撫害怕,奏請朝廷派軍隊征討。
這件事世宗交給九卿(明朝將戶部尚書、吏部尚書、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尚書、都禦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合稱九卿)商議。兵部尚書王憲(東平人,字維綱)認為應該出兵,否則恐怕來不及。其他人都不敢有異議。只有王瓊(太原人,字德華,著有《晉溪奏議》,當時任塚宰)不同意,說:我自己另有奏疏。
於是奏道:花馬池是微臣在邊境時所規劃修建的,防守工事非常堅強嚴密,胡虜一定侵入不了;縱然侵入,也不過是掠奪少許財物而已,當地的兵力絕對足以防禦,不用多少時間胡虜自然會撤退。如果派京師的軍隊長途跋涉到邊境,只不過增加路途上的疲勞,未必有用,而且沿途對百姓的騷擾,危害也不淺。假使軍隊到達該地而胡虜已經退了,就只是徒勞往返而已。微臣認為不出兵才對。”
但由於出兵的事主要由兵部負責決定,最後還是派出六千名士兵,命令兩名將領率領前往。(邊批:這是由於不瞭解陝西當地的地形的緣故。)軍隊到達彰德正待渡河,就傳報胡虜已經出境了。

〔評譯〕王瓊在西北修築花馬池一帶的邊牆,命令兩名指揮負責督導。兩名指揮非常盡力,邊牆也築得很堅固,而且費用也不太多,完成後尚有二千多兩盈餘的銀子,來報告王瓊。
王瓊說:“這一帶邊牆是防禦西北最重要的設施,你們能盡心盡力完成這件事就很好,這些瑣碎的財物我不過問,就賞給你們吧!”
後來北方胡虜侵犯邊區,就派這兩名指揮帶兵去抵禦,兩人爭先沖鋒陷陣,其中一名竟然就此殉職。王瓊籌備邊防的才智,其做法和功跡大概都和這種情形類似。

另外,王瓊鎮守邊境時,每次到陣地巡視,尋常的一餐,也要花費百兩金子,所到的地方都要準備宴會的用具,宰殺好幾頭羊,差不多都是這樣的花費,有這種規模。
王瓊自己吃得不多,其餘都分配給將領和士卒,連職位最低的小吏都分得好處,所以西北地方一旦有戰事,人人都樂於效命。當時法網疏漏,所以豪傑之士能順著自己的心志行事。假使在今日,諫議的官員馬上就要加以彈劾,主事者甚至會被罷官。

梅衡湘任播州監軍時,臨行請公款三千萬錢,準備犒賞士兵,然而整個任務完成,卻只花費四百萬錢,其他如數報繳兵部,一點都沒有亂用。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璿璣懸斡,晦魄環照。

璿璣懸斡,晦魄環照。
指薪修祜,永綏吉劭。

【譯文】
高懸的北斗隨著四季變換轉動,明晦的月光灑遍人間每個角落。
行善積德才能像薪盡火傳那樣精神長存,子孫安康全靠你留下吉祥的忠告。

【釋義】
璿璣懸斡,晦魄環照。

璿璣是北斗七星中的兩顆星,北斗星是現代天文學所稱的大熊星座,其中的第二顆為天璿星,第三顆為天璣星,此處用璿璣來代表北斗七星。
懸是懸掛、懸吊起來的意思。斡是旋轉、斡旋。高懸的北斗七星不斷地轉動著斗柄,就是“璿璣懸斡”。

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是天樞、第二顆是天璿,二者連線的五倍距離就是北極星所在的位置。
北斗七星的勺柄總是圍繞著北極星轉的,所謂“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北斗七星不停地轉動,就代表了一年四季不斷地推移交替。

要找北斗七星,先要找天上最亮的兩顆星,招搖二星,它們在北斗星斗柄的正前方。古人告誡我們不要太招搖,就是借用這兩顆星的名字,因為這二位太亮、太搶眼,一眼就可以看到。所以做人不可乙太招搖,以免成為眾矢之的。

晦魄是指月亮而說的,前一句“曦輝朗耀”說的是太陽的光芒,此處再以月亮的光輝與以相對應,修辭上叫做對仗。
前文已經講過,陰曆每個月的最後一天叫做晦,每個月的第一天叫朔。陰曆每月初始見的月光叫魄,也就是初三的新月。環照就表示月亮由朔、望、晦完成一個回環,周而復始,沒有窮盡。明亮的月光永遠遍灑人間四海,所以才激起人類無限的遐想。蘇東坡就把酒問明月,“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月亮本來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嫦娥早就上去過。古人早就知道月球反射太陽的光,所以才說月宮裡面有玉兔,我們信以為真,就在八月十五供兔爺、兔奶奶。
“兔者吐也”,言月吐日光,也就是月球反射日光,這與兔爺有什麼關係?釋迦牟尼佛也說過:“月之一日,是我們人間的一個月。”對此我們半信半疑,直到阿波羅登月成功了,才證明釋迦牟尼佛說的沒錯。

指薪修祜

“指薪修祜”的用典,出自《莊子•養生主》:“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指是脂字的通假,油脂燃燒的時間,比柴草要長得多,所以古代點油燈多用膏,也就是動物脂肪。《楚辭•招魂》上說:“蘭膏明燭”,蘭膏是加了蘭香煉的膏,燃燒起來有香味。莊子說:“燭薪的燃燒是有窮盡的,火卻可以一直傳下去沒有窮盡。”譬喻人的肉體會死亡而人類的生命現象是延續無窮的。

祜是福德、福祿,修祜就是修福、積德。
人一生的福報之中,有福、有祿不一樣。福是你的享受和你享受的能力,祿是支持你享受的條件包括財富、妻子、兒女等。
有福的人不一定有祿,這樣的人只能享清福;有祿的人未必有福,不會享福的暴發戶有的是。

福祿很難兩全,有福有祿又不長命,沒壽也是白搭。世間“福祿壽”俱全的人幾乎可以說沒有,所以恭賀別人時才說:“三星高照,福祿壽臨門。”
真正福祿壽俱全的人歷史上大概只有乾隆一人,在位60年,壽命89歲,享了一輩子福,自稱“十全老人”。據說他的八字是“子丑寅卯”四正,排列組合正好湊個四正,太難了,比中六合彩還難上一萬倍,果真如此,乾隆還真不簡單。

人的壽命是有限的,只是短短的幾十年,上壽百歲不過是36500天,所以要趕快修你的福德,因為福德是可以傳代的,可以一代一代傳下去。這個傳遞的通道就是“孝”。
前面已經講過了,祖先之德是通過“孝”這個管道傳承的。你不孝,這個管道就斷了,祖先修的祜(積累的福德)你就享受不到了,“指薪修祜”的傳承就斷掉了。人的一生只有修福積德,才能像薪盡火傳那樣精神永存,這才是“指薪修祜”的真實含義。

永綏吉劭

前一句“指薪修祜”,是針對自己這一代而言的,它是因;這一句“永綏吉劭”,是針對子孫後代而言的,是果。
有什麼因,就有什麼果;栽什麼樹,就開什麼花,這是宇宙間的基本定律,誰也改變不了。如果自己能夠利用有生之年,修德積福,子孫萬代都會在你這棵大樹下“永綏吉劭”。

相反地,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不顧及子孫的利益,現在就吃“子孫餑餑”,讓你的子孫們吃什麼呢?我們現在不管那一套,重孫子的錢現在都敢給花了,幹的都是些絕戶事。
《元史》上記載,中國人在元代就發現石油可以用來作燃料,並命名“石油”,但是考慮到石油是地球的血脈,不准開採使用,否則對子孫不利。我們現在都像蒼蠅一樣,急功近利,東挖了西挖,沒完沒了。早晚有一天,把地球給挖急了,抖一抖就是大地震。

“永綏吉劭”的永是永遠、永久;綏是安定、和平;吉是吉祥、幸福;劭是高尚、美好。
兩句話的意思連起來就是:
人的一生只有修福積德,
才能像薪盡火傳那樣長存于永久,
子孫後代永遠安定、和平、吉祥、幸福,
那有多麼美好啊!

毛施淑姿,工顰妍笑。

毛施淑姿,工顰妍笑。
年矢每催,曦暉朗曜。

【譯文】
毛嬙、西施年輕美貌,哪怕皺著眉頭,也像美美地笑。
可惜青春易逝,歲月匆匆催人漸老,只有太陽的光輝永遠朗照。

【釋義】
毛施淑姿,工顰妍笑。

“毛施”是指毛嬙、西施兩個人,這二位是中國成名最早的春秋時期的美人。最早讚美她們的是管子,《管子》書中說:“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莊子也讚歎“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可見沉魚落雁說的就是這二位。

毛嬙、西施都是越國的美女,其中西施的名氣最大,傳說她曾幫助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雪恥,滅了吳國。以後西施與範蠡一起泛舟西子湖,雙雙歸隱了。這都是野史小說裡的戲詞,不可信。
實際上,西施是春秋時期人,至少與管子同時代,否則管子怎麼能贊她是美人呢?但是勾踐滅吳發生在戰國中晚期,與管子時代差了280年,這不是“關公戰秦瓊”了嗎?

淑是美、善的意思,女子名字中用淑字的很多。姿是儀態、姿容。淑姿是姿容嬌美,從音容笑貌,到體態形質無一不美。
工是善於幹某事,顰是皺眉頭,妍是美麗,笑是笑靨。
“工顰妍笑”一句語出《莊子•齊物論》,莊子說:“西施病心而顰,人見而美之。”《莊子》一書中有三次說到了西施,可見莊子也是個追星族。

西施姓施,父親是個打柴的樵夫,因家住施家村的西頭,其女故名西施。西施長得很嬌美,但有心口疼的毛病,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發作起來就手捂心口,皺眉咬唇,樣子很俏皮,惹人愛憐。
施家村東頭有個醜女叫東施,她看“病西施”樣子嬌美也學著皺眉捂胸,結果更加難看,莊子把她叫做“東施效顰”。

這兩句話的意思連起來就是:
毛嬙、西施,姿容姣美,
皺起眉頭都俏麗無比,笑起來就格外動人。

年矢每催,曦暉朗曜。

“年矢每催”的意思,是歲月流逝,每每地催人向老。
矢是箭矢,所以有人將此句譯為:“時間像飛逝的箭一樣,一去不回頭。”這樣解釋不能說一點不對,但很不準確,將本來栩栩如生的一句話,弄得生氣全無,一點文學上的美感也沒有了。

我的解釋:矢是漏矢,古代的計時工具用孔壺滴漏,現在故宮的後三宮裡還陳設有此孔壺。
《漢書》記載:“孔壺為漏,浮箭為刻”,可見這裡的矢為浮箭是沒錯的。浮箭上有時間刻度,水滴一落,刻箭就上浮,所以叫做“每催”,頻頻催促,非常形象。我們隨文入觀,閉目沉思,仿佛能聽到水的滴答聲,就像現代鐘錶的“嗒嗒”聲一樣。如果翻譯成“時間像飛逝的箭一樣,一去不回頭”就味同嚼蠟了。

“曦暉朗曜”的意思是,太陽的光輝永遠明朗地照耀在空中。曦、暉皆為日光,曦為晨光,早晨的陽光叫晨曦;暉是陽光外面的那層暈暈的光圈,朗是明朗,曜是照耀。

陳同甫

陳同甫

【原文】
辛幼安流寓江南,而豪俠之氣未除。一日,陳同甫來訪,近有小橋,同甫引馬三躍而馬三卻。同甫怒,拔劍斬馬首。(邊批:豪甚!)徒步而行。幼安適倚樓而見之,大驚異,即遣人詢訪,而陳已及門,遂與定交。後十數年,幼安帥淮,同甫尚落落貧甚,乃訪幼安於治所,相與談天下事。幼安酒酣,因言南北利害,雲:南之可以並北者如此,北之可以並南者如此。錢塘非帝王居。斷牛頭山,天下無援兵;決西湖水,滿城皆魚鱉。飲罷,宿同甫齋中。同甫夜思:幼安沉重寡言,因酒誤發,若醒而悟,必殺我滅口。遂中夜盜其駿馬而逃。

(邊批:能殺馬必能盜馬。)幼安大驚。後同甫致書,微露其意,為假十萬緡以濟乏。幼安如數與焉。

【註釋】
辛幼安:辛棄疾,字幼安。

【譯文】

宋朝人辛棄疾(歷城人,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寄居江南時,仍不改豪俠的氣概。有一天陳同甫來拜訪,經過一道小橋,陳同甫策馬三次,馬卻向後退三次。陳同甫生氣起來,當下拔劍斬下馬頭。(邊批:豪氣十足!)大步而行。辛棄疾正好在樓上看見這種情形,很驚嘆陳同甫的豪氣,立刻派人去延請結交,而陳同甫卻已經上門,於是兩人惺惺相惜,成為好朋友。數十年之後,辛棄疾已成為淮地一帶的將帥,而陳同甫還貧困不得志。陳同甫依然直接上門去見辛棄疾,一起談論天下事。辛棄疾在酒酣耳熱之際,開始高談闊論起南宋和北方外族的軍事形勢,並說明南宋想收復北地要如何如何來作戰,而北方若想併吞南宋又要如何如何。辛棄疾說:“錢塘一帶非常危險,不適合建為國都。北人只要佔領牛頭山,就能阻斷四方來援的勤王之師;然後再引西湖的水來灌城,馬上整個京城的軍民百姓都成了魚鱉。”酒後,辛棄疾留宿陳同甫在館裡。陳同甫想起辛棄疾一向慎重寡言,酒後說了不少不該說的話,一旦酒醒回想起來,一定殺他滅口,於是半夜偷了辛棄疾的駿馬逃走。

(邊批:能殺馬的人也一定能偷馬)辛棄疾大驚,後來陳同甫寫信向辛棄疾借十萬緡錢濟困,並在信中暗示當晚辛棄疾說過的言論。辛棄疾只好如數給他。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布射僚丸,嵇琴阮嘯。

布射僚丸,嵇琴阮嘯。
恬筆倫紙,鈞巧任釣。
釋紛利俗,並皆佳妙。

【譯文】
呂布擅長射箭,宜僚有弄丸的絕活,嵇康善於彈琴,阮籍能撮口長嘯。
蒙恬造出毛筆,蔡倫發明造紙,馬鈞巧制水車,任公子垂釣大魚。
他們的技藝有的解人糾紛,有的方便群眾,都高明巧妙,為人稱道。

【釋義】
布射僚丸,嵇琴阮嘯。恬筆倫紙,鈞巧任釣。

這裡用四句話,介紹了古代的八個人,他們的技藝或解人糾紛,或方便百姓、造福社會,成為人們學習和效法的榜樣。

第一位是呂布,“布射”是呂布轅門射戟的故事。
三國時期的劉備與袁術不和,袁術就派了大將紀靈領兵三萬來伐劉備,劉備不敵,只好求助於呂布。
本來陶公祖三讓徐州給劉備,但呂布硬是占了徐州,欠了劉備的人情。這一次劉備來求,他不能不管,於是就將紀靈請到營中,對他說:“劉備是我兄弟,他的事我不能不管。但是我一向反對人無端廝殺,所以這一次希望能為你們調解。”
話畢派人將自己的兵器大戟遠遠地插在轅門,回頭對眾人說:“我如射中戟上的月牙支,你們雙方就和解,否則就是與我呂布過不去。如果射不中,你們的事我就不管了。”話畢發箭,正中戟支,頓時喝采聲雷動,紀靈雖然不情願,也只好乖乖地領兵走了。

第二位是宜僚,“僚丸”是宜僚拋丸的故事。
熊宜僚是楚國人,會一手拋球的絕活兒,類似馬戲團小丑扔瓶子、拋火把一類的雜耍。但熊宜僚的手藝可就高得太多了,八個球在空中,一個球在手裡,一次就拋九個,還是單手。《丸經•序》裡面記載:“昔者,楚莊王僵兵宋都,得市南勇士熊宜僚者,工於丸,士眾稱之。”
楚莊王的軍隊包圍了宋國的都城,但久攻不下。一次雙方擺開陣勢,又準備拼殺。千鈞一髮之時,熊宜僚來了。老熊露了一手,在兩軍陣前拋丸,宋軍停戰觀看,都看傻了。突然楚軍掩殺過來,宋軍不戰而敗。

第三位是嵇康,“嵇琴”是嵇康撫琴的故事。
嵇康是西晉時的名士,善彈琴賦詩。西晉時有著名的“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嵇康是其中之一。
嵇康精通音樂,著過《琴賦》,善彈奏《廣陵散》,相傳是一位異士傳授給他的。
竹林七仙看不慣司馬氏的所做所為,常常借酒醉譏諷司馬昭,終於把司馬昭惹惱了,要殺嵇康。嵇康面不更色,只要求再彈奏一次《廣陵散》,三千太學生上書要求學習這首名曲,遭到朝廷拒絕。嵇康輕撫瑤琴,最後彈了一遍《廣陵散》,歎息說:“袁孝尼曾經向我請求學奏此曲,可我沒有傳授給他。我死之後,此曲絕矣!”
後來有人盜了東漢蔡邕的墓,據說從中發現了《廣陵散》的曲譜,但一經演奏起來渾然不似絕響之曲,屬偽譜無疑。

第四位是阮籍,“阮嘯”是阮籍長嘯的故事。
阮籍也是竹林七賢之一,常與劉伶等人借酒抒情,發洩對司馬昭的不滿。
相傳阮籍曾在蘇門山向一道士學得“嘯法”,阮籍聽說蘇門山有一得道之士,就去訪他。道人正在打坐,無論阮籍怎樣軟磨硬泡,道人也不理他,阮籍無奈只好打道回府了。剛走到半山腰,忽聽山上傳來長嘯之聲,阮籍抬頭一看,正是道人引吭高嘯,聲震山谷。阮籍陡然間聽懂了道人的嘯聲,他也悟道了,於是以長嘯相和,這就是阮嘯的故事。

嘯是古代道家一種吐納練氣的內功法門,要運丹田之氣,長嘯一聲,使內氣闖三關、過九竅、直沖頂門。禪宗的洞山禪師就會此嘯法,郎州刺史李翱是洞山的弟子,他有兩首描寫洞山禪師的詩,寫得很美、很有意境。

其一:
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其二: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洞山禪師看似松形鶴立、仙風道骨,哪知他一嘯聲傳三十里,其內功之深可見一斑。

第五位是蒙恬,“恬筆”是蒙恬造筆的故事。晉朝崔豹的《古今注》說,蒙恬開始用兔毫竹管造毛筆。
蒙恬是秦始皇的大將軍,曾領兵駐邊,督造修築萬里長城,但是毛筆在他之前就有了,說他發明毛筆似乎欠妥。蒙恬常年在塞北抗擊凶奴,打獵捕狼是常有的事,他發現狼毫既柔軟又挺直,更適宜用來造筆,於是發明了狼毫毛筆。

第六位是蔡倫,“倫紙”是蔡倫造紙的故事。
蔡倫是東漢和帝的常侍,開始時做宮中的雜役,以後負責監製宮廷用具。
當時的書信或寫在竹簡上、或寫在錦帛上,前者很不方便,後者又太昂貴了,根本用不起。其時民間已有用麻纖維造的紙,但還是成本高、原料受限制,不能普及使用。蔡倫經過深入觀察、研究,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來造紙,西元105年蔡倫造出第一批紙,人稱“蔡侯紙”,事例記載於《後漢書》。

第七位是馬鈞,“鈞巧”是名巧馬均的故事。
馬鈞是三國時期的發明家,他性巧又善於動腦筋,曾改進織綾機,使絲織效率提高了五倍。他發明了龍骨水車,可以連續提水灌溉,直到今天仍然在使用。他還通過想像力復原了黃帝時代的指南車,並利用水力推動齒輪製造了多種玩具,他製作的木頭人能跳舞,奇妙無比,被譽為天下名巧。

第八位是任公子,“任釣”是任公子釣魚的故事。
《莊子•外物》載:“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牛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陷沒而下騖,揚而奮鰭,白波若山,海水震盪,聲侔鬼神,憚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自製河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
任公子釣魚是大手筆,魚線是粗黑繩,魚餌是五十頭牛。他蹲在會稽山上,投竿東海,整整一年也沒釣到魚。有一天,突然大魚吞餌,牽動釣鉤,沉入水下,又突然冒起。一時間,白浪滔天,海水震盪,聲如鬼神,震驚千里。任公子得到此魚,做成臘肉,從浙江以東,蒼梧以北的人無不飽餐這條大魚。

釋紛利俗,並皆佳妙。

這兩句話是對上述八個人的技藝和發明所下的評語。
“釋紛”是解人糾紛,“利俗”是便利俗民,二者合起來的意思,就是:
他們的技藝或解人糾紛,
或利益百姓,造福社會,
都是高明巧妙,為人們所稱道。

說到世間的技藝和人類的發明創造,其目的在於解人糾紛,方便百姓,僅此而已。
技術技巧、發明創造,在上古時代既不提倡,也不禁止。因為人不用教還在機謀巧算,動鬼點子,一旦正面加以提倡,人心會越來越詭詐,技術花樣越來越多,于國於民都不利。
四大發明,中國很早就有了,但始終沒有推廣應用。現代的犯罪率越來越高,犯罪的手段越來越歹毒、越高超,其中影視文化起的作用很大,電視裡天天在誨淫誨盜,我們的正面教育根本抵擋不住。
認識到這一點,就要關心孩子們每天在看些什麼、幹些什麼,要早早地防止孩子的心靈污染。心靈一旦被污染了,再怎麼清理也恢復不到污染前的水準了,所以《千字文》前面才有“墨悲絲染,詩贊羔羊”的教誨,我們千萬要注意。

驢騾犢特,駭躍超驤。

驢騾犢特,駭躍超驤。
誅斬賊盜,捕獲叛亡。

【譯文】
家裡有了災禍,連牲畜都會受驚,狂蹦亂跳,東奔西跑。
對搶劫、偷竊、反叛、逃亡的人要嚴厲懲罰,該抓的抓,該殺的殺。

【釋義】
驢騾犢特,駭躍超驤。

小牛為犢,父牛為特,“驢騾犢特”就泛指家中的大小牲畜。
駭是驚駭,受到驚嚇;躍是跳起來了;超是一個跳到另一個前面去;驤是騰躍不已。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家中的驢子、騾子,大小牲口,驚奔歡躍,東奔西跑。但更深一層的意思是要我們居家謹慎小心,要注意安全。

每每自然災害發生以前,人的反應遠遠不及動物靈敏。如果家中的動物忽然駭躍超驤,像受到驚嚇一般,蹦跳不已,你就要小心了,是不是有火山、地震之類的災害要發生。總之,要你小心、謹慎,注意安全。

誅斬賊盜,捕獲叛亡。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要嚴厲懲罰盜賊,要追捕叛亂分子和亡命之徒。
秦漢以前,賊指叛國作亂、危害人民的人,如有亂臣賊子,故有討賊一稱。

盜是竊貨曰盜,偷人家東西的叫盜。盜字的甲骨文字形是:看著別人的器皿流口水,存心不善。
秦漢前,把偷竊者叫盜,搶劫財物的叫賊。“偷”字在古文裡的意思是苟且、沒皮沒臉。比如成語“苟且偷生”,不是偷偷地活著,而是該死沒死,湊合活著的意思。
另外做人不厚道,刻薄也叫偷,如《論語•泰伯》一篇中“故舊不遺,則民不偷”的話。

誅字的本義是聲討、譴責,所以字形從言,所謂“口誅筆伐”是也。引申義為誅滅、剪除,但偏於誅心(揭露、指責人的用心),讓你自己窩囊死,古人說:“千夫所指,無疾而終。
斬是切開晾著,在六書裡屬於會意字,從車,從斤。古有“車裂”之刑,故從車。斤是斧子,是斬首或腰斬的代言辭,所以誅斬二字要分清,一個誅心、一個殺身是完全不一樣的。
歷史上的商鞅被車裂、李斯被腰斬、韓非被毒死、譚嗣同被斬首,法家人物雖推動了歷史的進程,但身後之事如此慘烈,真是發人深省啊!

有人說,為什麼你總是提到秦漢以前呢?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準確一點說,指的是先秦的文化,就是秦漢以前的文化。
那時候人心純樸、民風淳樸、文風也淳樸。我們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的著述,無不感到其文字之精純像百年佳釀一樣,入口綿軟,回味無窮。
漢以後人為的自我複雜,特別是兩晉以後,文辭越來越華美,內容越來越空洞,所以才有初唐韓愈等推崇古文的運動。
我們今天學習傳統文化,既然是尋根溯祖,就要直接汲取菁華。上古時代文字少,書寫工具和刻印條件都差,不是好東西、沒有價值,絕對不會費那麼大勁刻在竹簡上,這個常識我們要有。

“叛亡”在這裡主要指的是自己家裡的奴僕,古代大宅門家裡都有很多下人,院工僕婦、廚子老媽、門房馬夫一大堆,都是有契約關係的非自由人。一旦犯了錯誤、受了處罰,對主人不滿、叛亡而去了,就非同小可。
這些人因為沒有自由身,在外面很難活下去,所以不是跑到官府去誣告主人,就是跑去做強盜,勾結匪類來搗亂破壞。古典小說裡這種僕害主的故事太多了,所以說要“捕獲叛亡”,要追捕叛亂分子和亡命之徒。國家的叛亡分子自然由國家負責,我們讀古文,一定不能脫離當時的那個時間與空間。

姚崇

姚崇

【原文】魏知古起諸吏,為姚崇所引用,及同升也,崇頗輕之。
無何,知古拜吏部尚書,知東道選事。崇二子並分曹洛邑,會知古至,恃其蒙恩,頗顧請託。
知古歸,悉以聞。上召崇,從容謂曰:“卿子才平?皆何官也?又安在?”
崇揣知上意,因奏曰:“臣有三子,兩人分司東都矣。其為人多欲而寡交,以是必幹知古,然臣未及聞之耳。”
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動崇意,若崇私其子,或為之隱;及聞所奏,大喜,且曰:“卿安從知之?”崇曰:“知古微時,是臣薦以至榮達。臣子愚,謂知古見德,必容其非,故必幹之。”
上於是明崇不私其子之過,而薄知古之負崇也,欲斥之。崇為之請曰:臣有子無狀,撓陛下法,陛下欲特原之,臣為幸大矣。而由臣逐知古,海內臣庶,必以陛下為私子臣矣,非所以裨玄化也。”上久之乃許。翌日,以知古為工部尚書,罷知政事。

姚崇與張說同為相,而相銜頗深。
崇病,戒諸子曰:“張丞相與吾不協,然其人素侈,尤好服玩。吾身沒後,當來吊,汝具陳吾平生服玩、寶帶、重器羅列帳前。張若不顧,汝曹無類矣。若顧此,便錄致之,仍以神道碑為請。既獲其文,即時錄進,先礱石以待,至便鐫刻進禦。張丞相見事常遲於我,數日後必悔,若徵碑文,當告以上聞,且引視鐫石。”
崇沒,說果至,目其服玩者三四。崇家悉如崇戒。及文成,敘致該詳,時謂“極筆”。數日,果遣使取本,以為辭未周密,欲加刪改。姚氏諸子引使者視碑,仍告以奏禦。
使者復,說大悔恨,撫膺曰:“死姚崇能算生張說,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

註釋】同升:當時二人同為相。幹:求取。撓:幹擾。相銜:相互不和。礱石:磨好石碑。

【譯文】
唐朝人魏知古(陸澤人,諡忠)出身於低級官吏,受姚崇(硤州硤石人,字元之)推薦任用,後來雖然兩人職位相當,而姚崇卻頗為輕視他。
後來魏知古升任吏部尚書,負責東都官員的考選任職。姚崇的兩個兒子都在洛陽,魏知古到洛陽後,兩個人仗著父親對魏知古的恩惠,一再要他做這做那。
魏知古回朝後,全都稟奏皇帝。皇帝於是召姚崇來,從容地說:“你的兒子才幹如何,有沒有擔任什麼官職?現在人在哪裡呢?”
姚崇揣測到皇帝的心意,因而奏道:“微臣有三個兒子,都在東都任職,慾望多而少與人交往,所以一定會去找魏知古求取職位,但我還沒聽到確實的消息。”
皇帝是以“丞相兒子應該重用”之類的話來試探姚崇的心意。如果姚崇偏私自己的兒子,一定會想辦法幫他兒子掩飾說好話。
等到聽了姚崇的奏言,皇帝信以為真,很高興地說:“你怎麼猜到的?”姚崇說:“知古本來出身低微,是微臣推薦他而有今日的榮顯。微臣的兒子無知,認為知古會顧念我對他的恩德,必能應許不情之請,所以一定忙著去求取職位。”
皇帝見姚崇不偏自己兒子的過失,於是反倒不齒魏知古辜負姚崇,想免除魏知古的官職。姚崇為他請求說:“微臣的孩子不肖,擾亂陛下的法令,陛下能特別寬諒他們,已經是微臣的大幸了。如果因為微臣而免除知古的官職,全國的官員百姓一定認為陛下偏私微臣,這樣就妨礙皇上以德化育天下的美意。”皇帝答應了他。第二天下詔,罷除魏知古參知政事的宰相職位,改調為工部尚書。

姚崇與張說同時為相,但彼此非常不和,互相嫉恨。
姚崇病重時,告誡兒子們說:“張丞相與我不和,而他一向奢侈,更愛好服裝珍玩。我死了以後,他會來弔祭,你們把我平生珍藏的寶物全部陳列出來。如果他都看都不看一眼,你們就活不了了;如果他留意再三,你們就把寶物全送給他,並請他寫墓碑碑文,碑文拿到後,立即抄寫一份進呈皇上,先磨好碑石等著,等皇上看完立刻就刻字,再進呈皇上,張丞相想事情比我慢,幾天后一定後悔,想拿回碑文,你們就告訴他已經奏報呈給皇上,再帶他去看刻好的石碑。”
姚崇死後,張說果然來弔祭,見了陳列的珍玩徘徊不捨,姚家人完全遵照姚崇的告誡行事,碑文完成,對姚崇的生平功業敘述得非常詳盡,當時的人都認為是一流的佳作。
幾天后,張說果然派人來要回碑文,說是辭意不夠周密,想再增減刪改,姚崇的兒子們帶著使者去看石碑,告訴他已經奏報皇上了,使者回去報告,張說很後悔,撫著胸口說:“死姚崇能算計活張說,我現在才知道智力不如他。”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箋牒簡要,顧答審詳。

箋牒簡要,顧答審詳。
骸垢想浴,執熱願涼。

【譯文】
給別人寫信要簡明扼要,回答別人問題要詳細周全。
身上有了污垢,就想洗澡,好比手上拿著燙的東西就希望有風把它吹涼。

【釋義】
箋牒簡要,顧答審詳。

箋牒是書信的代稱,箋是信紙,如便箋、手箋等。牒是古代書寫用的木片或竹簡,小的曰牒,大的曰冊;薄者曰牒,厚者曰牘。箋牒兩個字聯用代表了書信。

“箋牒簡要”的意思是說:寫給他人的書信要簡明扼要,不要囉嗦。
有些人寫信就喜歡洋洋灑灑,寫上一大篇,真正想說的東西反而被淡化了。你看這樣的信都著急,好像吃包子三口下去還沒吃到餡。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懷念起當年的小夥伴,想請他們到皇宮來玩玩,就讓手下的學士們給寫一封信。信寫完了,有好幾大篇紙。朱元璋一看之乎者也的就火了,說:“哪裡用得著說這麼多廢話,他們也看不懂啊!就兩行字,我想你們了,來看看我吧!不就完了嘛!”

顧是回顧,答是複答。“顧答審詳”的意思是:回答別人的問題要審慎周詳。
相反地,我們回答被人問的問題要審慎、要詳盡。清宮皇史宬裡面保留有全部的清宮檔案,我們看到無論是康熙、雍正還是乾隆,批覆大臣的奏章,朱砂御筆的批字比原奏章的字數還要多上好幾倍,尤其是雍正動輒批上數百字,真是苦口婆心,反復叮囑。可有的批覆就三個字“知道了”,顯然是嫌他們囉嗦。可見,即使是帝王也一樣,既要“箋牒簡要”也得“顧答審詳”。

骸垢想浴,執熱願涼。

骸是骨骼,人體有骨有骸,大的骨頭叫骨,小的叫骸。
現代解剖學證明,人身有骸骨205塊,女人比男人多兩塊,207塊。《聖經》上不是說女人取了男人身上的兩根肋骨嗎?所以女人比男人多兩塊骨頭。人體骨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膠質,碳酸鈣是大自然固化的二氧化碳,與山石的碳酸鈣沒有什麼不同,如果人體骨骼的膠質不足,特別是老年人骨膠質流失過多,就容易發生粉碎性骨折,與山石自然風化的道理一樣。所以補鈣並不重要,補充骨膠質才是最重要的。

古人辭官不做,稱“乞骸骨”,意思是請皇帝將這把老骨頭賜還給我吧。這裡的骸是“四肢百骸”的縮略語,代指人的整個身體。

“執熱願涼”是說,人捧著熱東西就希望它快點涼,常常有人端著杯熱茶不停地吹氣,希望它快點涼。這都是人之常情,是人的共同心理。

兩句話連起來,意思是:
身上髒了就想洗個澡,
捧著熱東西就希望它快點涼。

嫡後嗣續,祭祀烝嘗。

嫡後嗣續,祭祀烝嘗。
稽顙再拜,悚懼恐惶。

【譯文】
子孫繼承了祖先的基業,一年四季的祭祀大禮不能疏忘。
跪著磕頭,拜了又拜;禮儀要周全恭敬,心情要悲痛虔誠。

【釋義】
嫡後嗣續,祭祀烝嘗。

妻所生之子為嫡,妾所生之子為庶,庶是眾多的意思。
先秦禮制,嫡子只有一人,是妻所生的長子,嫡子有繼位之權。
嫡庶之爭,無論在皇家或士族,歷來都是家族動亂的根源。直到現代社會,培養和任用自己的嫡系,也是當權者上臺後要做的第一件大事。

後是能夠承祖之宗的後代,宗的本義為宗廟、祖廟,後世多指血緣關係。
嗣是子嗣,也就是後代子孫的意思,其本義是諸侯傳位給嫡長子叫嗣。續是繼承、接續的意思。

祭祀是以食物祭奠天、地、祖先的一種大禮。
祭天稱為祭,祭地叫做祀,祭祖叫做享。
古代有五祭:祭天、祭地、祭祖、祭神、祭灶。
祭祀時要殺牲,把牲肉放在祭臺上,根據祭祀的等級有三牲祭(羊豕犬),有五牲祭(馬牛羊豕犬)。

烝嘗是礿禘嘗烝,四時之祭祀的簡稱。
《禮記•王制》規定:“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這是夏商兩朝的祭祀,在一年中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個正時的祭祀。周則春曰祠,夏曰礿。這裡僅用“烝嘗”兩個字,代指四時祭祀。

這句話為引經,語出《詩經•小雅•天寶》“礿祀烝嘗,于公先王。君曰蔔爾,萬壽無疆”。
普通人家是初一、十五給祖先上供,古人認為陰間和陽間隔界也隔時,就是時間和空間不一樣。
陰間的一天是我們陽間的一個月,初一、十五給祖先上供,就相當於供養祖先一個早餐、一個午餐。
秦以前,古人一日兩餐,日出以後一食,日落以前一食。那個時候人的生活不富裕,吃得很少,但身體健康,壽命也長。日本人還是這個規矩,吃得少,但也不是兩餐。我們現代人吃宵夜,加之上午茶、下午茶、點心,一天吃七頓,身體反而越來越糟糕,看來還是撐死的比餓死的人多。

稽顙再拜,悚懼恐惶。

稽顙是屈膝下跪,以額觸地的一種跪拜禮。
稽是停留、到達的意思,顙是額頭,額頭觸地停留一會兒叫稽顙。
拜在古代是兩手合於胸前,頭低到手的一種禮節,後世發展為兩手著地的大禮。

“稽顙再拜”一句出自《禮記•射義》,其中有“再拜稽首”。
再是第二次,古文裡有“一而再,再而三”的說法。一次又一次地行跪拜禮,叫做“稽顙再拜”。拜多少次是個標準呢?按古制,一拜是三叩首,最多是三拜共九次叩首,故此三拜九扣是大禮,是最高的禮節。

“悚懼恐惶”描述敬畏、畏懼、戰戰兢兢的心理,是一個人誠敬到極點時的心理反應。我們要注意這裡描寫不同心裡層次的四個用詞,程度一層比一層嚴重。

悚是渾身一抖,汗毛乍起,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如毛骨悚然。
懼是輕微的害怕,內心有一點惴惴不安。懼為心之志,在人體臟腑中對應的是人的心臟。
恐是嚴重的害怕,為腎之志,對應的是腎臟。人害怕厲害了會大小便失禁的,因為恐傷腎,所謂嚇得人屁滾尿流。
懼和恐一個傷的是心,一個傷的是腎,且輕重程度有所不同。現代漢語裡恐懼連用了,但在古文裡要區別開。
惶是驚慌失措,指人的心裡七上八下、坐臥不安、煩躁,如有“惶惶不可終日”的說法。

在祭拜祖先的時候,誠敬恭謹、嚴肅矜莊,這很好理解。為什麼這裡說會悚懼恐惶,甚至嚇得屁滾尿流,大小便失禁呢?
我們在祭祀天地、祖先的時候,在慎終追遠的時候,在先人神靈面前要反省自己曾經做過的錯事、惡劣的想法、齷齪的心理等一切見不得天地、對不起祖先、給祖宗蒙羞的地方,每想到這一些就會悚懼恐惶。
犯小錯的人毛骨悚然,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再厲害一點的人,心中惴惴不安。真正行為有失檢點,讓祖先蒙羞的就會嚇得大小便失禁,屁滾尿流。更有甚者則惶惶不可終日,吃飯吃不下,睡覺也睡不著。

這樣的人雖然犯了錯誤,但是還有救,因為他(她)還有羞恥之心。孟子說:“無羞恥之心者非人也。”做了錯事,連悚懼恐惶之心也沒有,厚顏無恥,沒皮沒臉,這是“非人”,就再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所以古代的祭祀是大典,莊嚴異常,目的之一就是借天地祖先的力量,淨化參與者自己的心靈。如果你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沒有誠敬之心,這樣的典禮最好不要參加,去了有過無功,何苦呢!

這四句話的整體意思就是:
子孫一代一代傳續,
四時祭祀不能懈怠。
又磕頭,又下拜,
虔誠恭敬,自我反省。

范蠡

范蠡

【原文】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楚,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乃治千金裝,將遣其少子往視之。長男固請行,不聽。以公不遣長子而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殺。其母強為言,公不得已,遣長子。為書遺故所善莊生,因語長子曰:至,則進千金於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長男行,如父言。莊生曰:疾去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長男陽去,不過莊生而私留楚貴人所。莊生故貧,然以廉直重,楚王以下皆師事之。朱公進金,未有意受也,欲事成後復歸之以為信耳。而朱公長男不解其意,以為殊無短長。莊生以間入見楚王,言某范蠡星某宿不利楚,獨為德可除之。王素信生,即使使封三錢之府,貴人驚告朱公長男曰:“王且赦,每赦,必封三錢之府。”長男以為赦,弟固當出,千金虛棄,乃復見莊生。生驚曰:“若不去耶?”長男曰:“固也,弟今且赦,故辭去。”生知其意,令自入室取金去。莊生羞為孺子所賣,乃入見楚王曰:“王欲以修德禳星,乃道路喧傳陶之富人朱公子殺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錢賂王左右,故王赦,非能卹楚國之眾也,特以朱公子故。”王大怒,令論殺朱公子,明日下赦令。於是朱公長男竟持弟喪歸,其母及邑人盡哀之,朱公獨笑曰: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弟,顧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策肥,豈知財所從來哉!吾遣少子,獨為其能棄財也,而長者不能,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怪者,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評〕朱公既有灼見,不宜移於婦言,所以改遣者,懼殺長子故也。“聽其所為,勿與爭事。”已明明道破,長子自不奉教耳。莊生縱橫之才不下朱公,生人殺人,在其鼓掌。然寧負好友,而必欲伸氣於孺子,何德字之不寬也?噫,其所以為縱橫之才也與!

【註釋】
朱公:范蠡,春秋時名相,助越王勾踐滅吳,棄官隱居於陶,自號陶朱公,累資巨萬。
職:規定,常理。
陽:佯,假裝。
短長:計策。
三錢之府:貯藏黃金、白銀、赤銅三種貨幣的府庫。
為生:經營。
重棄財:看重花錢的事。
移:改變。

【譯文】
陶朱公范蠡住在陶,生了小兒子。小兒子長大以後,陶朱公的次子殺人,被囚禁在楚國,陶朱公說:“殺人者死,這是天經地義的。然而我聽說'富家子不應在大庭廣眾之間被處決'於是準備千兩黃金,要派小兒子前往探視。長子一再請求前往,陶朱公不肯,長子認為父親不派長子而派小弟,分明是認為自己不肖,想自殺。母親大力說項,陶朱公不得已,派長男帶信去找老朋友莊生,並告訴長子說:到了以後,就把這一千兩黃金送給莊生,隨他處置,千萬不要和他爭執。長男前往,照父親的話做。莊生說:你趕快離開,不要停留,即使令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問他為什麼。”長男假裝離去,也不告訴莊生,而私下留在楚國一個貴人的家裡。莊生很窮,但以廉潔正直被人尊重,楚王以下的人都以老師的禮數來敬事他,陶朱公送的金子,他無意接受,想在事成後歸還以表誠信,而陶朱公的長男不瞭解莊生,以為他只是個平平常常的普通人而已。莊生利用機會入宮見楚王,說明某某星宿不利,若楚國能獨自修德,則可以解除。楚王向來信任莊生,立刻派人封閉三錢之府(貯藏黃金、白銀、赤銅三種貨幣的府庫)。楚國貴人很驚奇地告訴陶朱公的長男說:“楚王將要大赦了。因為每次大赦一定封閉三錢之府。”長男認為遇到大赦,弟弟本來就當出獄,則一千兩黃金是白花的,於是又去見莊生。莊生驚訝地說:“你沒有離開嗎?”長男說:“是啊。我弟弟很幸運在今天碰上楚王大赦,所以來告辭。”莊生知道他的意思,便叫他自己進去拿黃金回去。長男這麼做,使莊生感到非常不舒服,就入宮見楚王說:“大王想修德除災,但外頭老百姓傳言陶的富人朱公子殺人,囚禁在楚國,他的家人拿了很多錢來賄賂大王左右的人,所以大王這次大赦,並非真正憐恤楚國的民眾,只是為了開釋朱公子而已。”楚王很生氣,立即下令殺朱公子,第二天才下大赦令。於是陶朱公的長男最後只有運弟弟的屍體回家,他的母親及鄉人都很哀傷,陶朱公卻笑著說:“我本來就知道他一定會害死自己的弟弟。他並不是不愛弟弟,只是從小和我在一起,見慣了生活的艱苦,所以特別重視身外之財;至於小弟,生下來就見到我富貴,過慣富裕的生活,哪裡知道錢財是怎麼來的。我派小兒子去,只因為他能丟得開財物,而長男做不到,最後害死弟弟,是很正常的,一點不值得奇怪,我本來就等著他帶著喪事回來。


〔評譯〕陶朱公既有明確的見解,其實真不該聽婦人的話而改變主意,而所以改派長子,可能是怕長子自殺的緣故。臨行指示長子要隨莊生處理,不要和他爭執,明明已經講清楚了,只是長子自己不受教罷了。莊生翻雲覆雨的才能,不輸於陶朱公,要讓誰生讓誰死,完全控制在他的手掌中。然而卻寧願背叛好友,一定要和孩子爭這一口氣,為什麼心胸氣度這麼狹窄呢?唉!難道他認為,這樣才算有翻雲覆雨的才能嗎?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弦歌酒宴,接杯舉觴。

弦歌酒宴,接杯舉觴。
矯手頓足,悅豫且康。

【譯文】
奏著樂,唱著歌,擺酒開宴;接過酒杯,開懷暢飲。
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真是又快樂又安康。

【釋義】
弦歌酒宴,接杯舉觴。

歌舞彈唱伴隨著盛大的宴會,人們高擎酒杯,開懷暢飲。
弦歌是“鼓弦而歌”的簡稱,弦字的古寫應該是縍,弓字旁的弦是弓弦,於絲竹之聲的絲弦樂是完全不同的。

此處的“弦歌”是引經,引用《論語》裡孔子的話。《論語•陽貨篇》裡有:“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孔子的學生子游在武城理政,孔子到了那裡,聽到有弦歌之聲。孔子笑著說:“這個子遊,用高級的禮樂文化教育普通百姓,是殺雞用牛刀,小題大作了!”

古代的酒具分承酒器和飲酒器,尊觥壺是承酒器,杯觴爵則是飲酒的器具。杯是戰國以後才有的,最初是木質的,橢圓形兩側有耳,又稱耳杯、羽觴。
觴是獸角雕刻的,爵則是古代飲酒具的通稱,作為專用名稱的爵是三條腿的青銅器,下面可以點火,用來溫酒、熱酒。

矯手頓足,悅豫且康。

人們手舞足蹈,快樂安康。
矯是高舉的樣子,舉手、抬頭都可以用。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裡有“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詩句。
頓足是隨著音樂的節拍跺腳,悅是喜悅,豫是心裡面舒適、安樂,康是身心康泰、康樂。
“矯手頓足”形容體健,“悅豫且康”形容心悅,身心二者都快樂康泰,才是悅豫且康。

兩句話連起來的意思,就是:
歌舞昇平,盛排筵宴。
人們接杯舉觴,開懷暢飲。
隨著音樂的旋律手舞足蹈,
身心既快樂又康泰。

紈扇圓絜,銀燭煒煌。

紈扇圓絜,銀燭煒煌。
晝眠夕寐,藍筍象床。

【譯文】
絹制的團扇像滿月一樣又白又圓,銀色的燭臺上燭火輝煌。
白日小憩,晚上就寢,有青篾編成的竹席和象牙雕屏的床榻。

【釋義】
紈扇圓絜,銀燭煒煌。

白色生絲織成帛叫做絹,齊地(齊國)出產的絹最有名,叫做紈。
古語有稱“紈絝子弟”的話,就是說穿著用絹做的褲子,泛指富家子弟衣著華美。
紈扇是女孩子用的白而圓的絹扇,可以在紈扇上面題字、作畫。《訓蒙駢句》裡面就有“含愁班女題紈扇,行樂王維赴鹿柴”,《西遊記》裡也有“兩路綠楊藏乳燕,行人避暑扇搖紈”的詩句。

絹、綢、緞,統稱為帛,我們現代人認為是一樣的東西,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三種絲織品。
絹是厚而疏的生絲織物,絹都是白的,沒有染色的,故此女子多用絹(娟)取名以示女子的貞潔,《紅樓夢》裡賈寶玉的嫂子就叫李紈。
原始的絹就是帛,帛者白巾也,有錢人可以把帛當成紙用以書寫,秦漢時期就有帛書。

1973年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了大量的帛書,內有老子《道德經》、《易經》等帛書,非常寶貴,是我們見到的最古老的《道德經》本子,相信漢以後的古人都沒有見過。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了戰國中期的竹簡804枚,內有《老子》、《孫子兵法》等古書,幾乎就是原版的經典著作,使我們一下子解決了連司馬遷都糊塗的問題。
原版的《老子》才二千言,後世五千言的《老子》顯然是修訂版,很多歷史上待考證的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

用熟絲(染色絲)密織的帛叫做“錦帛”,其中薄者為綢,厚者為緞,不要搞混。

上古時代沒有蠟,所謂的“燭”是照明用的火炬、火把,不是蠟燭。
唐以後才有了由動物、植物或礦物油質製作的蠟燭,如有石蠟、蜂蠟、密蠟等。
素蠟就是白色的蠟燭,形容人的臉色不好稱為“蠟白”。
“銀燭”就是銀白色的蠟燭,煒煌是火光炫耀的樣子。

兩句話連起來的意思,就是:
圓圓的絹扇潔白素雅,
銀白的蠟燭明亮輝煌。

晝眠夕寐,藍筍象床。

“晝眠夕寐”是白天午休,晚上睡覺的意思,很容易理解。眠者寐也,二者都是熟睡,睡著了的意思。
眠,目字旁偏于閉目安然的樣子,寐,上面的“宀”代表房子,下面是床,表示安臥熟睡的樣子。
眠是很隨便地閉目小憩一下,寐可就是正規地躺在床上大睡。
寐字用得很正規,如說,夢寐以求、夜不能寐。眠就用得很隨便了,如春眠、冬眠。

“藍筍象床”說的是臥具,有青篾編成的竹席和象牙裝飾的床榻。
藍是古代用於染青之草,從中可以提取出青顏色,荀子在《勸學篇》說過“青取之于蘭而青于蘭”的話。
筍是嫩竹子,用嫩竹篾編的席子既柔軟又涼爽,再用藍草染成青色,是很貴重的。《書經•顧命》裡就有“敷重筍席”的話。
象床指的是用象牙裝飾的床,床架用硬木雕花鏤空,中間鑲有象牙和貝殼等裝飾品。

上面四句話描寫了南朝金陵士大夫階層奢靡侈富的生活:
圓圓的絹扇潔白素雅,
銀白的蠟燭明亮輝煌。
白天小憩,晚間安寢,
象牙裝飾的床榻鋪著軟軟的竹席。

子貢

子貢

【原文】
魯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隱公來朝,子貢觀焉。邾子執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貢曰:“以禮觀之,二君皆有死亡焉。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將左右、周旋、進退、俯仰,於是乎取之;朝、祀、喪、戎,於是乎觀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已亡矣。嘉事不體,何以能久!高仰,驕也;卑俯,替也。驕近亂,替近疾。君為主,其先亡乎?五月公薨。孔子曰:賜不幸言而中,是使賜多言也!”

【註釋】
邾隱公:邾是魯的附屬小國,故地在今山東鄒縣,隱公,名益。
執玉:週時諸侯相見,執玉璧或玉圭行禮。
薨:諸侯死謂薨。

【譯文】

魯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隱公(邾國的國主,是顓頊的後裔)來朝,子貢在旁邊觀禮。邾隱公拿著寶玉給定公時,高仰著頭,態度出奇的高傲;定公接受時則低著頭,態度反常的謙卑。子貢看了,說道:“以這種朝見之禮來看,兩位國君皆有死亡的可能。禮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小從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大到國家的祭祀事、喪禮以及諸侯之間的聘問相見,都得依循禮法。現在二位國君在如此重要的正月相朝大事上,行為舉止都不合法度,可見內心已完全不對勁了。朝見不合禮,怎麼能維持國之長久呢,高仰是驕傲的表現,謙卑是衰弱的先兆,驕傲代表混亂,衰弱接近疾病。而定公是主人,可能會先出事吧?”五月,定公去世,孔子憂心忡忡地說:“這次不幸被子貢說中了,恐怕會讓他更成為一個輕言多話的人。”

明智·由小見大

【原文】
鏡物之情,揆事之本;福始禍先,驗不回瞬;藏鉤射覆,莫予能隱。集“億中”。

【註釋】
揆:測度。
回瞬:轉瞬,形容事物變化快。
藏鉤射覆:都是古代藏物的遊戲。

【譯文】

察照事物的真相,度量事物的根本。如此,在福禍發生以前就能迅速預測它。即使如藏鉤射覆這樣的事,也都不能矇騙我。集此為“億中”卷。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親戚故舊,老少異糧。

親戚故舊,老少異糧。
妾禦績紡,侍巾帷房。

【譯文】
親屬、朋友會面要盛情款待,老人、小孩的食物應和自己不同。
小妾婢女要管理好家務,盡心恭敬地服侍好主人。

【釋義】
親戚故舊,老少異糧。

親戚朋友會面要儘量盛情款待,老人和孩子的食物應注意有所不同。
請客人吃頓飯是待客之道,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要注意老少區別開。老人牙口不好,消化功能弱,要吃軟的、暖的;小孩子身體正值發育,牙齒好,胃火大,愛吃涼的、硬的、黏的。
請老年人吃飯一定要注意,例如,“燙甜黏”是老人飲食上的大忌,有一個孝子在街上給他母親買的炸元宵,趕快跑回家讓老太太趁熱吃。兒子一片孝心,老太太只好吃了,吃下去心臟病就發作了,送到醫院人就死了。炸元宵是“燙甜黏”三條全占了,老太太等於吃毒藥,還有不死的嗎?所以請老人吃東西千萬要注意。
古人說:“七十不留飯,八十不留宿。”七十歲以上的人,你就不要留他吃飯,萬一老病復發了,你說不清楚。八十歲以上的人,就不要留他在家中過夜,萬一有個三長兩短,你沒法向人家的兒女交待。

故舊是故友舊識的簡稱,也就是老朋友、老相識,另一重含義包括我們的傳統也是故舊,做人固不可以喜新厭舊,不尊重自己的傳統也是不應該的。

親戚兩個字含義不同,現代漢語裡面重疊連用了,在古文中要注意區別。
父親一支、父屬同姓的為親,母親一支、妻子一支,母屬、妻屬不同姓的為戚,內親外戚,在血緣關係上不一樣。
讀兩漢的歷史,常常有外戚和宦官把持朝綱的記述。外戚持政,是由於皇帝幼小,漢代有十個皇帝登基時不滿14歲。國事只好由母后一系的人協助治理,但是一到尾大不掉,外戚就想篡權。王莽毒死了孝平帝自己篡位當皇帝,就是個例子。

妾禦績紡,侍巾帷房。

古人有妻有妾,但妻妾有別,妻子只有一個,妾可以有幾個。
按照《禮記•內則篇》所下的定義,“聘則為妻,奔則為妾”。明媒正娶的為妻,不依禮法、私自結合,私奔而來的叫妾。
帝王儘管有三公六院七十二偏妃,加在一起108個女人,但朝陽正宮的娘娘只有一位。

禦是治理、管理的意思,古代上對下的治理叫禦。
績紡:績是緝麻,就是把麻纖維披開來搓成線,紡是將絲纖維製成紗或線。
上古時代還不懂種棉花,上古的布不是棉織品,而是麻織品或葛織品,絲織品則稱為帛。
窮人穿不起帛只能穿布衣,但最粗劣的衣服是褐,是用粗毛編織的。老子說“披褐懷玉”,就是人不可貌相。
妻子要總體管理家務,妾就要負責緝麻紡線、織布做鞋一類的女紅。

妾的另一件工作是“侍巾帷房”,就是要服侍好主人的起居穿戴。
侍是服侍,巾是攏發包頭的布。
先秦時代,男子是十八歲至二十行冠禮,戴帽子,表示成人了。
秦漢以後,有官職、有祿位的人才可以戴冠,沒有功名的白丁只能戴頭巾。這裡的巾,泛指衣冠。

帷房是自己的寢房內室,古代的房中都有帷幕,床上有幔帳,既可以隔音,又可以保護隱私。布幔在兩旁的叫帷,在上的叫幕。

具膳餐飯,適口充腸。

具膳餐飯,適口充腸。
飽飫烹宰,饑厭糟糠。

【譯文】
安排一日三餐的膳食,要適合各位的口味,能讓大家吃飽。
飽的時候自然滿足於大魚大肉,餓的時候應當滿足於粗菜淡飯。

【釋義】
具膳餐飯,適口充腸。

下面幾句話講的是我們普通的居家生活。
具是動詞有準備、料理的意思。
餐在古漢語中也是動詞,有吞食的意思,如餐風飲露。
膳、飯是同一類概念,是不同的飲食種類,含義不一樣。
膳字帶個肉月旁,肉食為膳;五穀煮的素食叫飯。我們平頭百姓說吃飯,家常便飯,帝王叫傳膳,鐘鳴鼎食。我們吃飯的長壽,帝王進膳吃肉的短命,如果那時可以驗血的話,進膳的一定都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具膳餐飯”說的是葷素飲食的準備,要注意兩個原則。一個是適口,一個是充腸。
適口是可口、咸淡適宜;充腸是能吃飽。人的飲食越簡單,身體越健康,所以我們在飲食上能適口充腸就可以了,千萬不要浪費,不要奢侈。

適口是因人而異,因地治宜,沒有統一的標準。飲食上的五味是要根據空間和時間來調整的,所謂冬不吃夏物,北不餐南食。你非要冬天吃西瓜,雞命吃鴨食,就有違衛生之道。
五味大致上的分類就是南甜北鹹東辣西酸,不注意就會不服水土。
山西人愛吃醋,因為山西水土鹼性大,酸堿中和,所以叫西酸。山東近海,潮濕寒冷,所以山東人吃蔥蒜像吃巧克力一樣,叫東辣。湖南人用大辣椒哄孩子,小孩子自小就被辣得昏天黑地。

由地域和五味的不同,形成魯、川、粵、淮陽四大風味,再發展出山東、四川、湖南、江蘇、浙江、安徽、廣東、閩南八大菜系,以及煎煮蒸炸,熬炒扒溜燉等烹調手藝。這又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烹飪在五行八作裡面屬“勤行”,廚子的祖師爺是伊尹。但是為了這口腹之欲,人這個永遠也填不滿的大漏斗,不知吃絕了多少物種,這是口福還是口禍呢,真是說不清楚。

飽飫烹宰,饑厭糟糠。

“飽飫烹宰”是說,吃飽了以後,再好的東西來了也不想吃了。
飫是因為吃飽了而厭倦,不想再吃了叫飫。
烹是水煮,宰是宰殺。烹宰是肉食的準備。吃飽了還殺雞燉魚的幹什麼呢?

“饑厭糟糠”是說,沒吃的時候,有糟糠也就滿足了。
厭是滿足的意思,如《論語》中孔子的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糟   是酒渣,古代沒有提純技術,酒不過濾,這樣的酒也稱為糟。現在南方也還盛行吃醪糟酒,淮陽菜裡也還有糟魚、糟雞等名菜。
糠是穀子的外殼,用作飼料。摻糠使水是古人形容奸商的行為,今天換成假冒偽劣了。

文化革命中,實行吃“憶苦飯”,我有幸享受過“吃糠咽菜”的感覺,一個糠窩頭,一碗豬菜湯,多了還沒有。麩子窩頭挺香的,現代營養學還提倡吃,說是富含維他命B。
糠就難吃死了,像鋸末一樣,不用豬菜湯往下送根本就難以下嚥。
糟糠就是指粗劣的食物,代指艱苦的生活,以後專指共過患難的妻子為糟糠之妻。如蘇東坡言:“居富貴者不易糟糠。”
實際上這兩句話連起來的意思,就是俗話說的:“餓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

唐寅‧張詠

唐寅

【原文】
唐寅宸濠甚愛唐六如,嘗遣人持百金,至蘇聘之。既至,處以別館,待之甚厚。六如住半年,見其所為不法,知其後必反,遂佯狂以處。宸濠遣人饋物,則倮形箕踞,以手弄其人道,譏呵使者;使者反命,宸濠曰:“孰謂唐生賢,一狂士耳。”遂放歸。不久而告變矣。

【註釋】
唐六如: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自號六如居士。他的畫入神品,善詩文,是明代著名的才子。
箕踞:伸開兩腳而坐,是不禮貌的坐姿。

【譯文】
明武宗時,寧王朱宸濠很欣賞唐伯虎,曾經派人拿一百兩金子到蘇州聘他做官。唐伯虎應聘而來後,被安置住在旅館中,對其十分優待。唐伯虎在此住了半年,見朱宸濠常做違法的事,推斷他以後一定會反叛,於是就佯裝瘋狂。一次,朱宸濠派人送禮物給伯虎時,見他赤身裸體蹲在地上,用手玩弄自己的陽具並譏諷斥罵來人,來人只得帶禮物返回。朱宸濠知道此事後說:“誰說唐伯虎是賢德之士,他只不過是個瘋子罷了!”於是放他回家。不久,朱宸濠果然反叛了。


張詠

【原文】
張忠定公①視事退後,有一廳子熟睡。公詰之:“汝家有甚事?”對曰:“母久病,兄為客未歸。”訪之果然。公翌日差場務一名給之,且曰:“吾廳豈有敢睡者耶?此必心極幽懣使之然耳,故憫之。”

〔評〕體悉人情至此,人誰不願為之死乎?

【註釋】
①張忠定公:張詠,諡忠定。

【譯文】
宋朝時張忠定公辦完公務回來,看見一個小差役正在酣睡。忠定公便問他:“你家發生什麼事了嗎?”他回答說:“家母病了很久,家兄作客他鄉還沒有回來。”忠定公派人去察訪,發現事實果然如此。第二天,忠定公派一名總管事務的人去協助他,而且說:“我的公堂裡怎麼會有敢睡覺的人呢?這一定是內心極為憂傷煩悶,才會這樣,所以我憐憫他。”


〔評譯〕能夠體諒人到這種地步,誰不願為其效死呢?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耽讀玩市,寓目囊箱。

耽讀玩市,寓目囊箱。
易輶攸畏,屬耳垣牆。

【譯文】
漢代王充在街市上沉迷留戀於讀書,眼睛注視的都是書袋和書箱。
說話最怕旁若無人,毫無禁忌;要留心隔著牆壁有人在貼耳偷聽。

【釋義】
耽讀玩市,寓目囊箱。

耽是沉浸、沉戀、入迷了,以至別人叫也聽不見,叫耽,所以耽是耳字旁。
寓是寄託,玩市是熱鬧的集市、遊玩的場所,相當於現代的購物中心。
“耽讀玩市”是在嘈雜的市場裡還能潛心讀書,對外面的一切境界充耳不聞,這個典故說的是東漢學者王充。“寓目囊箱”也是說,在王充眼裡只有書囊和書箱,除此而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王充是東漢著名的唯物論思想家,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早年曾入太學受業,師事班彪,博通百家言。年輕時遊學洛陽,因家境不富,買不起書,便經常到書肆站立著讀書,可以過目成誦。他曾做過小官,但不久就辭官回鄉,一面教書,一面著書立說。他以畢生心血寫下四部哲學巨著:《譏俗》、《政務》、《養生》、《論衡》,但保留下來的只有《論衡》一部。

《論衡》八十五篇,是王充用了三十年心血才完成的,被稱為奇書。西元189年蔡邕來到浙江,看到《論衡》一書如獲至寶,密藏而歸。蔡邕的友人發現他自浙江回來以後,學問突有大進,猜想他可能得了奇書,便去尋找。果然在他帳間隱蔽處發現了《論衡》一書,搶了幾卷就走。蔡邕急忙叮囑:“此書只能你我共讀,千萬不要外傳。”友人讀後亦稱,此乃奇書也。

易輶攸畏,屬耳垣牆。

易是輕易、疏忽;輶是一種很輕巧的車子,有輕忽、輕率的意思。對一些小事很容易輕視、疏忽叫“易輶”。
“攸畏”是所畏,有所畏懼。不要輕視小事,不要疏忽很容易的事情,人往往是在陰溝裡翻船,一定要重視,這就是“易輶攸畏”。例如講話時要小心,不能旁若無人。為什麼呢?因為“屬耳垣牆”。

屬的本義是連接,有關聯。耳是耳朵,耳朵與牆是連著的。什麼意思呢?隔牆有耳,講話要小心,要有所畏懼,不要旁若無人。
垣是用土坯壘的矮牆,這兩句話,語出《詩經•小雅》“君子無易由言,耳屬於垣”一句。修辭上屬於引經,但沒有注明出處,所以是暗引。

中國人的劣根性之一就是愛打探別人的隱私,“張家長李家短、七個碟子八個碗”,凡事都愛包打聽。扒窗臺、聽牆根是常有的事,尤其古代是土坯牆,挖個洞就可以屬耳,更方便。
老人們常說:“屋裡說話外邊有人聽,樹下說話樹上有人聽,大道上說話草窠裡有人聽”,現代觀念叫“保密”,所謂“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事不密則失之於人”,不能不小心、不謹慎。

陳根委翳,落葉飄搖。

陳根委翳,落葉飄搖。
游鶤獨運,凌摩絳霄。

【譯文】
陳根老樹枯萎倒伏,落葉在秋風裡四處飄蕩。
寒秋之中,鯤鵬獨自高飛,直沖佈滿彩霞的雲霄。

【釋義】
人不能總在書房裡求古尋論啊,出來看看四季的風景,低下頭看看,陳根萎翳,抬頭看看,落葉飄搖。
陳根是老樹陳根,委是枯萎,衰敗。翳是荒蕪、暗昧,枝葉遮蓋的意思。
陳根老樹枯萎倒伏,落下的樹葉在空中隨風飄蕩。

再猛地一昂頭,看到空中“遊鶤獨運,凌摩絳霄”。
遠遊的鶤鳥在空中獨自翱翔,一個高飛,沖到紫紅色的雲上面去了。

獨運、絳霄四個字用得準確、貼切,且合典。
常常有人用《莊子•逍遙遊》裡面“鯤鵬南徒”的寓言來解釋這裡的鶤字,我認為不確切。
莊子的氣魄更加龐大恢宏,他說的鯤是一種大魚,“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這個叫鯤的魚大得很,不知道有多長,鯤一變成為大鵬鳥,鳥的背也不知道有多大。而這裡的鶤字是鳥字旁,是長得像鶴一樣的一種大鳥,不是大鵬。

鶤和鶴都喜歡獨居,性情孤傲,沒有一群鶴在一塊的。鶤可以飛得很高,所以這裡說遊鶤獨運,同時也對應前文的“索居閑處,沉默寂寥”,襯托出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黨,處染而不染的操守。

凌是向上升高,摩是迫近、接近,如摩天大樓。絳是紫紅色,絳霄是紫紅色的雲氣,又叫紫霄。“凌摩絳霄”的意思就是高飛接天,直沖九霄。

紫霄宮是傳說中神仙所居之地,是九霄中的第八層。
九霄分為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振霄、紫霄、太霄。越往上,神仙的功力和道行越高。
九霄之上還有九天,層層遞進,《神仙傳》裡對此描述的很具體,也很熱鬧。

接下來的幾句,語義隨著韻律一轉,柳暗花明,又是一番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