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膳餐飯,適口充腸。
飽飫烹宰,饑厭糟糠。
【譯文】
安排一日三餐的膳食,要適合各位的口味,能讓大家吃飽。
飽的時候自然滿足於大魚大肉,餓的時候應當滿足於粗菜淡飯。
【釋義】
具膳餐飯,適口充腸。
下面幾句話講的是我們普通的居家生活。
具是動詞有準備、料理的意思。
餐在古漢語中也是動詞,有吞食的意思,如餐風飲露。
膳、飯是同一類概念,是不同的飲食種類,含義不一樣。
膳字帶個肉月旁,肉食為膳;五穀煮的素食叫飯。我們平頭百姓說吃飯,家常便飯,帝王叫傳膳,鐘鳴鼎食。我們吃飯的長壽,帝王進膳吃肉的短命,如果那時可以驗血的話,進膳的一定都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具膳餐飯”說的是葷素飲食的準備,要注意兩個原則。一個是適口,一個是充腸。
適口是可口、咸淡適宜;充腸是能吃飽。人的飲食越簡單,身體越健康,所以我們在飲食上能適口充腸就可以了,千萬不要浪費,不要奢侈。
適口是因人而異,因地治宜,沒有統一的標準。飲食上的五味是要根據空間和時間來調整的,所謂冬不吃夏物,北不餐南食。你非要冬天吃西瓜,雞命吃鴨食,就有違衛生之道。
五味大致上的分類就是南甜北鹹東辣西酸,不注意就會不服水土。
山西人愛吃醋,因為山西水土鹼性大,酸堿中和,所以叫西酸。山東近海,潮濕寒冷,所以山東人吃蔥蒜像吃巧克力一樣,叫東辣。湖南人用大辣椒哄孩子,小孩子自小就被辣得昏天黑地。
由地域和五味的不同,形成魯、川、粵、淮陽四大風味,再發展出山東、四川、湖南、江蘇、浙江、安徽、廣東、閩南八大菜系,以及煎煮蒸炸,熬炒扒溜燉等烹調手藝。這又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烹飪在五行八作裡面屬“勤行”,廚子的祖師爺是伊尹。但是為了這口腹之欲,人這個永遠也填不滿的大漏斗,不知吃絕了多少物種,這是口福還是口禍呢,真是說不清楚。
飽飫烹宰,饑厭糟糠。
“飽飫烹宰”是說,吃飽了以後,再好的東西來了也不想吃了。
飫是因為吃飽了而厭倦,不想再吃了叫飫。
烹是水煮,宰是宰殺。烹宰是肉食的準備。吃飽了還殺雞燉魚的幹什麼呢?
“饑厭糟糠”是說,沒吃的時候,有糟糠也就滿足了。
厭是滿足的意思,如《論語》中孔子的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糟 是酒渣,古代沒有提純技術,酒不過濾,這樣的酒也稱為糟。現在南方也還盛行吃醪糟酒,淮陽菜裡也還有糟魚、糟雞等名菜。
糠是穀子的外殼,用作飼料。摻糠使水是古人形容奸商的行為,今天換成假冒偽劣了。
文化革命中,實行吃“憶苦飯”,我有幸享受過“吃糠咽菜”的感覺,一個糠窩頭,一碗豬菜湯,多了還沒有。麩子窩頭挺香的,現代營養學還提倡吃,說是富含維他命B。
糠就難吃死了,像鋸末一樣,不用豬菜湯往下送根本就難以下嚥。
糟糠就是指粗劣的食物,代指艱苦的生活,以後專指共過患難的妻子為糟糠之妻。如蘇東坡言:“居富貴者不易糟糠。”
實際上這兩句話連起來的意思,就是俗話說的:“餓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