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嫡後嗣續,祭祀烝嘗。

嫡後嗣續,祭祀烝嘗。
稽顙再拜,悚懼恐惶。

【譯文】
子孫繼承了祖先的基業,一年四季的祭祀大禮不能疏忘。
跪著磕頭,拜了又拜;禮儀要周全恭敬,心情要悲痛虔誠。

【釋義】
嫡後嗣續,祭祀烝嘗。

妻所生之子為嫡,妾所生之子為庶,庶是眾多的意思。
先秦禮制,嫡子只有一人,是妻所生的長子,嫡子有繼位之權。
嫡庶之爭,無論在皇家或士族,歷來都是家族動亂的根源。直到現代社會,培養和任用自己的嫡系,也是當權者上臺後要做的第一件大事。

後是能夠承祖之宗的後代,宗的本義為宗廟、祖廟,後世多指血緣關係。
嗣是子嗣,也就是後代子孫的意思,其本義是諸侯傳位給嫡長子叫嗣。續是繼承、接續的意思。

祭祀是以食物祭奠天、地、祖先的一種大禮。
祭天稱為祭,祭地叫做祀,祭祖叫做享。
古代有五祭:祭天、祭地、祭祖、祭神、祭灶。
祭祀時要殺牲,把牲肉放在祭臺上,根據祭祀的等級有三牲祭(羊豕犬),有五牲祭(馬牛羊豕犬)。

烝嘗是礿禘嘗烝,四時之祭祀的簡稱。
《禮記•王制》規定:“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這是夏商兩朝的祭祀,在一年中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個正時的祭祀。周則春曰祠,夏曰礿。這裡僅用“烝嘗”兩個字,代指四時祭祀。

這句話為引經,語出《詩經•小雅•天寶》“礿祀烝嘗,于公先王。君曰蔔爾,萬壽無疆”。
普通人家是初一、十五給祖先上供,古人認為陰間和陽間隔界也隔時,就是時間和空間不一樣。
陰間的一天是我們陽間的一個月,初一、十五給祖先上供,就相當於供養祖先一個早餐、一個午餐。
秦以前,古人一日兩餐,日出以後一食,日落以前一食。那個時候人的生活不富裕,吃得很少,但身體健康,壽命也長。日本人還是這個規矩,吃得少,但也不是兩餐。我們現代人吃宵夜,加之上午茶、下午茶、點心,一天吃七頓,身體反而越來越糟糕,看來還是撐死的比餓死的人多。

稽顙再拜,悚懼恐惶。

稽顙是屈膝下跪,以額觸地的一種跪拜禮。
稽是停留、到達的意思,顙是額頭,額頭觸地停留一會兒叫稽顙。
拜在古代是兩手合於胸前,頭低到手的一種禮節,後世發展為兩手著地的大禮。

“稽顙再拜”一句出自《禮記•射義》,其中有“再拜稽首”。
再是第二次,古文裡有“一而再,再而三”的說法。一次又一次地行跪拜禮,叫做“稽顙再拜”。拜多少次是個標準呢?按古制,一拜是三叩首,最多是三拜共九次叩首,故此三拜九扣是大禮,是最高的禮節。

“悚懼恐惶”描述敬畏、畏懼、戰戰兢兢的心理,是一個人誠敬到極點時的心理反應。我們要注意這裡描寫不同心裡層次的四個用詞,程度一層比一層嚴重。

悚是渾身一抖,汗毛乍起,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如毛骨悚然。
懼是輕微的害怕,內心有一點惴惴不安。懼為心之志,在人體臟腑中對應的是人的心臟。
恐是嚴重的害怕,為腎之志,對應的是腎臟。人害怕厲害了會大小便失禁的,因為恐傷腎,所謂嚇得人屁滾尿流。
懼和恐一個傷的是心,一個傷的是腎,且輕重程度有所不同。現代漢語裡恐懼連用了,但在古文裡要區別開。
惶是驚慌失措,指人的心裡七上八下、坐臥不安、煩躁,如有“惶惶不可終日”的說法。

在祭拜祖先的時候,誠敬恭謹、嚴肅矜莊,這很好理解。為什麼這裡說會悚懼恐惶,甚至嚇得屁滾尿流,大小便失禁呢?
我們在祭祀天地、祖先的時候,在慎終追遠的時候,在先人神靈面前要反省自己曾經做過的錯事、惡劣的想法、齷齪的心理等一切見不得天地、對不起祖先、給祖宗蒙羞的地方,每想到這一些就會悚懼恐惶。
犯小錯的人毛骨悚然,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再厲害一點的人,心中惴惴不安。真正行為有失檢點,讓祖先蒙羞的就會嚇得大小便失禁,屁滾尿流。更有甚者則惶惶不可終日,吃飯吃不下,睡覺也睡不著。

這樣的人雖然犯了錯誤,但是還有救,因為他(她)還有羞恥之心。孟子說:“無羞恥之心者非人也。”做了錯事,連悚懼恐惶之心也沒有,厚顏無恥,沒皮沒臉,這是“非人”,就再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所以古代的祭祀是大典,莊嚴異常,目的之一就是借天地祖先的力量,淨化參與者自己的心靈。如果你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沒有誠敬之心,這樣的典禮最好不要參加,去了有過無功,何苦呢!

這四句話的整體意思就是:
子孫一代一代傳續,
四時祭祀不能懈怠。
又磕頭,又下拜,
虔誠恭敬,自我反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