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李綱‧蘇轍

李綱

【原文】
李綱欲用張所,然所嘗論宰相黃潛善,綱頗難之。一日遇潛善,款語曰:“今當艱難之秋,負天下重責,而四方士大夫,號召未有來者。前議置河北宣撫司,獨一張所可用。又以狂妄有言得罪,如所之罪,孰謂不宜?第今日勢迫,不得不試用之,如用以為臺諫,處要地,則不可;使之借官為招撫,冒死立功以贖過,似無嫌。”潛善欣然許之。

【註釋】
論:劾奏。

【譯文】
宋朝時李綱想推薦張所為河北宣撫司使,但是張所曾經非議過宰相黃潛善,因此感覺非常為難。一天,李綱恰好遇到黃潛善,就悄悄對他說:“現在國家處境艱難,身為朝廷命官,負有維護天下安危的重任,但是四方的士大夫,號召沒有來的。前次朝廷提議設置河北宣撫司,唯獨張所可以任用,但是張所曾經以狂妄的言辭冒犯過相國,以 ​​他所犯的罪,再委任他確實不恰當,可是迫於現在國家的情勢,不得不試用他。當然,如果讓他在京師擔任禦史台的職務或者諫官是行不通的,不如任命他為招撫使,讓他冒死立功贖罪,似乎還說得過去。黃潛善欣然同意了。


蘇轍

【原文】
《元城先生語錄》雲:東坡禦史獄,張安道致仕在南京,上書救之,欲附南京遞進,府官不敢受,乃令其子恕至登聞鼓院投進。恕徘徊不敢投。久之,東坡出獄。其後東坡見其副本,因吐舌色動。人問其故,東坡不答。後子由見之,曰:“宜召兄之吐舌也,此事正得張恕力!”曰:何謂也?子由曰:獨不見鄭昌之救蓋寬饒乎?疏雲:'上無許、史之屬,下無金、張之託',此語正是激宣帝之怒耳!且寬饒何罪?正以犯許、史輩得禍,今再訐之,是益其怒也。今東坡亦無罪,獨以名太高,與朝廷爭勝耳。安道之疏乃雲'實天下之奇才',獨不激人主之怒乎?”僕曰:“然則爾時救東坡者,宜為何說?”子由曰:“但言本朝未嘗殺士大夫,今乃是陛下開端,後世子孫必援陛下以為例,神宗好名而畏義,疑可以止之。”蘇轍
〔評〕此條正堪為李綱薦張所於黃潛善語參看。

【註釋】
東坡:即蘇軾,蘇軾號東坡居士。
致仕:古代指官員退休在家。
南京:指北宋南京應天府,在今河南商丘南。
登聞鼓:懸鼓於公堂外面,凡百姓有諫言或者冤情,可以擊鼓陳情。
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字子由。
僕:此處指《元城先生語錄》的作者劉安世。
蓋寬饒:西漢人,字次公,為人剛正,但因喜諷刺,得罪了當朝權貴。
許、史:許指許伯,宣帝皇后的父親;史指史高,宣帝的外戚。
金、張:金指金日、張指張安世,兩人都是西漢重臣。

【譯文】
《元城先生語錄》中說:蘇軾被禦史彈劾下獄以後,張安道退休閒居在南京,想要為蘇東坡上書求情,本來想要就近在南京呈遞奏摺,可是南京官府不敢受理,於是張安道就讓兒子張恕到登聞鼓院遞奏本。但是張恕在登聞鼓院門口徘徊了很久後,仍然不敢投遞。過了一段時間,蘇東坡出獄,當他看到當年張安道為他求情的奏章副本時,不禁吐著舌頭臉色大變,眾人問他,他不回答。直到蘇轍也看了副本才說:“難怪哥哥要吐舌頭了。他能夠平安出獄,實在要感謝張恕的膽小。”我問他原因,子由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鄭昌為了營救蓋寬饒而獲罪的事嗎?鄭昌在給漢宣帝上奏本中說:'蓋寬饒在朝堂上沒有許姓、史姓的皇戚,在野也沒有金、張等有力權貴。'這些話正激怒了宣帝,蓋寬饒有什麼罪呢?他的罪就是冒犯了許、史等人,鄭昌再對許、史等人的恃貴驕縱進行譏諷,不是更加火上加油了嗎?今天東坡獲罪下獄就是因為他名氣太大了,甚至超過了朝廷,而張安道卻說:'東坡確實是個天下奇才!'這怎麼能不再次激怒皇上呢?我說:那當時如果想要救東坡先生應該如何說呢?蘇轍說:只能說大宋自從立朝以來,從來沒有殺過士大夫,而今陛下如果殺了東坡就會開此惡例了,日後子孫萬代必會援此例。神宗看重好名聲而且怕後人議論,或許會因此而改變心意。”

〔評譯〕這段故事可以和前篇的李綱說服黃潛善任用張所的說辭相互對照起來看。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簡雍‧賈詡‧解縉

簡雍

【原文】
先主時天旱,禁私釀,吏於人家索得釀具,欲論罰。簡雍與先主遊,見男女行道,謂先主曰:“彼欲行淫,何以不縛?”先主曰:“何以知之?”對曰:“彼有其具。”先主大笑而止。

【註釋】
先主:蜀先主昭烈帝劉備。

【譯文】
劉備統治時因為遇到天旱,糧食減產, ​​因此下令禁止百姓釀私酒。凡是官吏在百姓家中搜出釀酒器具的都要按律問罪。一天簡雍和劉備一起出遊,看到路上有一對男女,簡雍就對劉備說:他們想要苟合,為什麼您不下令將他們抓起來呢?劉備說:你怎麼知道他們想要這樣呢?簡雍說:因為他們身上都長著苟合的器官。劉備聽後大笑,於是下令廢除了這個法令。


賈詡

【原文】
賈詡事操。時臨淄侯植才名方盛,操嘗欲廢丕立植。一日屏左右問詡,詡默不對。操曰:“與卿言,不答,何也?”對曰:“屬有所思。”操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操大笑,丕位遂定。

〔評〕衛瓘此座可惜②”一語,不下於詡,晉武悟而不從,以致於敗。

【註釋】
袁本初、劉景升父子:袁紹字本初,愛其少子袁尚,遂以尚代長子袁譚為嗣,袁紹死後,二子各樹黨羽,互相爭奪,終被曹操所滅。劉表字景升,愛少子劉琮,遂廢長子劉琦而以琮為嗣,為曹操所滅。
此座可惜:晉武帝的太子司馬衷是個白癡,衛罐曾藉一次飲酒的機會指著皇帝的寶座說:“此座可惜。”意在勸諫晉武帝改立太子,晉武帝雖然明白衛罐的意思,卻沒有聽從。

【譯文】
三國時賈詡為曹操屬臣,這時臨淄侯曹植才名極盛,曹操有意廢太子曹丕而改立曹植。一天,曹操命左右退下,與賈詡商議改立太子的事,賈詡久不出聲,曹操說:“我跟賢卿說話,賢卿怎麼不做聲呢?”賈詡說:“臣正在想一件事。”曹操又問:“賢卿想什麼呢?”賈詡說:“我在想袁本初和劉景升兩家父子的事。”曹操聽了哈哈大笑,從此曹丕太子的地位乃告確立。

〔評譯〕晉朝時衛瓘也有同樣的故事,而且衛瓘的機智與含蓄不亞於賈詡,可惜晉武帝領悟後卻不採納,以致最後失敗。


解縉

【原文】
解縉應制題虎顧眾彪,曰:“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文皇見詩有感,即命夏原吉迎太子於南京。文皇與解縉同遊。文皇登橋,問縉:“當做何語?”縉曰:“此謂'一步高一步'及下橋,又問之,縉曰:此謂'後面更高似前面'

【註釋】
解縉:字大紳,明代著名才子。明成祖駕崩後因為得罪了漢王朱高煦,下詔獄而死。
彪:此指小虎。
文皇:明成祖朱棣。

【譯文】

明朝時期的解縉受成祖詔命為“虎顧眾彪圖”題詩,詩句是:“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頭。”成祖看了詩句之後,不由得百感交集,立即下令夏原吉到南京將太子迎接回宮。有一次成祖和解縉一起出遊,成祖正在過橋,一登上橋階,就問解縉:“這應該怎麼說?”解縉說:“這叫做一步高過一步。”等到下橋的時候,成祖又問了同樣的問題,解縉說:“這叫做後面更高過前面。”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馬圉中牟令‧東方朔‧魏徵

馬圉中牟令

【原文】
景公有馬,其圉人殺之。公怒,援戈將自擊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請為君數之。”公曰:“諾。”晏子舉戈臨之曰:“汝為我君養馬而殺之,而罪當死;汝使吾君以馬之故殺圉人,而罪又當死;汝使吾君以馬故殺圉人,聞於四鄰諸侯,而罪又當死。”公曰:“夫子釋之,勿傷吾仁也。”
後唐莊宗獵於中牟,踐蹂民田,中牟令當馬而諫。莊宗大怒,命叱去斬之。伶人敬新磨率諸伶走追其令,擒至馬前。數之曰:“汝為縣令,獨不聞天子好田獵乎?奈何縱民稼穡,以供歲賦,何不飢餓汝民,空此田地,以待天子馳逐?汝罪當死,亟請行刑!”諸伶複唱和,於是莊宗大笑,赦之。

【註釋】
圉人:官名,掌管養馬放牧之事。
伶人:樂工,即現在以演戲為業的人。

【譯文】
有個馬官殺死了齊景公心愛的馬,景公十分生氣,拿起戈想要親手殺了他。晏子說:“他不知道自己的罪過就死了,請允許我為國君列舉他的罪狀。”景公說:“好。”於是晏子舉起戈指著那個馬官說:“你身為君王的養馬官,不好好養馬卻私自將馬殺了,罪該萬死;你使君王因為一匹馬而殺了養馬官,其罪又該死;這件事如果讓其他諸侯知道了,讓天下諸侯恥笑君王,其罪更是該死。”景公立即說:“夫子,你放了他吧,不要損害了我不仁的罪名。”
後唐莊宗在中牟狩獵的時候,將百姓的田地踐踏得面目全非。中牟縣縣令擋在莊宗馬前諫阻,莊宗聽後十分生氣,讓身邊的隨從將縣令帶出去斬首。有個叫敬新磨的伶人立即帶著其他伶人去追趕被押走的縣令,然後將他帶到莊宗的馬前說:“你身為本地的縣令,難道不知道天子喜歡狩獵嗎?為什麼要縱容百姓辛勤勞作,按時繳納賦稅,你為什麼不讓百姓忍飢挨餓,讓田地荒蕪,好讓天子能夠盡情地追逐野獸呢?你真是罪該萬死,皇上請您立即下令將他處死吧!”其他伶人也在一旁唱和,於是莊宗大笑起來,下令赦免了縣令。


東方朔

【原文】
武帝乳母嘗於外犯事,帝欲申憲,乳母求東方朔。朔曰:“此非唇舌所爭,爾必望濟者,將去時,但當屢顧帝,慎勿言。此或可萬一冀耳。”乳母既至,朔亦侍側,因謂之曰:“汝癡耳。帝今已長,豈復賴汝乳哺活耶?”帝淒然,即敕免罪。

【註釋】
申憲:申明法律。意即依法處理。

【譯文】
漢武帝的奶媽在宮外犯法,武帝想按律論罪以明法紀,奶媽向東方朔求救。東方朔說:“這件事不是用言辭就可以打動皇上的,你如果真的想免罪,只有在你向皇上辭別時,頻頻回頭看皇上,但記住千萬不要開口求皇上,或許能僥倖的使皇上回心轉意。”奶媽在向武帝辭別時,東方朔也在一旁,就對奶媽說:“你不要癡心妄想了,現在皇上已長大了,你還以為皇上仍靠你的奶水養活嗎?”武帝聽了,不由想起奶媽哺育之恩,感到很悲傷,立即下命赦免奶媽的罪。


魏徵

【原文】
魏徵文德皇后既葬。太宗即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引魏徵同升。徵熟視曰:“臣昏眊,不能見。”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耶?”帝曰:“然。”徵曰:臣以為陛下望獻陵。若昭陵,則臣固見之矣。”帝泣,為之毀觀。

【註釋】
文德皇后:即唐太宗長孫皇后,她的諡號是文德。
層觀:高達數層的樓觀。
昭陵:唐太宗陵寢。時太宗雖在,陵墓已修成,長孫皇后先葬於此。
獻陵:唐高祖李淵的陵墓。

【譯文】

文德皇后安葬之後,唐太宗非常想念她,於是就讓人在苑中搭建了一座樓台,可以常常登樓眺望昭陵。一天唐太宗邀請魏徵一起登樓。唐太宗問魏徵:“賢卿看到了嗎?”魏徵回答說:“臣年紀大了,老眼昏花,看不到。”太宗指著昭陵的方向讓他看。魏徵說:“這是昭陵嗎?”太宗說:“是。”魏徵說:“原來皇上是在說昭陵,老臣以為皇上眺望的是獻陵呢,如果是昭陵,那老臣早就看到了。”太宗聽後十分慚愧,於是命人將樓台拆去了。

語智·言淺意深

【原文】
唯口有樞,智則善轉。孟不雲乎,“言近指遠”。組以精神,出之密微。不煩寸鐵。談笑解圍。集“善言”。

【註釋】
樞:門樞。口中有舌,善言者其舌轉動如樞之靈,故有“舌樞”之說。

【譯文】
口中的舌頭,通過智慧才能靈活發表言論。孟子不是說過“淺白的詞句,往往包含著深遠的含義”的話嗎?用心運用,注意變化,不用武力,則能在談笑之間化解危機。因此集成“善言”卷。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富弼

富弼

【原文】
契丹乘朝廷有西夏之憂,遣使來言關南之地。地是石晉所割,後為周世宗所取。富弼奉使,往見契丹主曰:“兩朝繼好,垂四十年,一旦求割地,何也?”契丹主曰:“南朝違約,塞雁門,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將以何為?群臣請舉兵而南,吾謂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獲,舉兵未晚。”弼曰:“北朝忘章聖皇帝之大德乎?澶淵之役,苟從諸將言,北兵無得脫者。且北朝與富弼中國通好,則人主專其利,而臣下無所獲;若用兵,則利歸臣下,而人主任其禍。故勸用兵者,皆為身謀耳。今中國提封萬裡,精兵百萬,北朝欲用兵,能保必勝乎?就使其勝,所亡士馬,群臣當之與,抑人主當之與?若通好不絕,歲幣盡歸人主,群臣何利焉?”契丹主大悟,首肯者久之。弼又曰:“雁門者,備元昊也。塘水始於何承矩,事在通好前。城隍修舊,民兵亦補闕,非違約也。”契丹主曰:“雖然,吾祖宗故地,當見還耳。”弼曰:“晉以盧龍賂契丹,周世宗復取關南地,皆異代事,若各求地,豈北朝之利哉。”(邊批:佔上風。)既退,劉六符曰:“吾主恥受金幣,堅欲十縣,何如?”弼曰:“本朝皇帝言:'為祖宗守國,豈敢望以土地與人?北朝所欲,不過租賦耳,朕不忍多殺兩朝赤子,故屈地增幣以代之。'(邊批:佔上風。)若必欲得地,是志在敗盟,假此為辭耳。”明日契丹主召弼同獵,引弼馬自近,謂曰:“得地則歡好可久。”弼曰:“北朝既以得地為榮,南朝必以失地為辱,兄弟之國,豈可一榮一辱哉?”獵罷,六符曰:“吾主聞公榮辱之言,意甚感悟,今唯結姻可議耳。”弼曰:“婚姻易生嫌隙,本朝長公主出嫁,齎送不過十萬緡,豈若歲幣無窮之利哉。”弼還報,帝許增幣。契丹主曰:“南朝既增我幣,辭當曰''③弼曰:南朝為兄,豈有兄獻於弟乎?(邊批:佔上風。)契丹主曰:然則為''④,弼亦不可,契丹主曰:南朝既以厚幣遺我,是懼我矣,於二字何有?若我擁兵而南,得無悔乎?”弼曰:“本朝兼愛南北,(邊批:佔上風。)故不憚更成,何名為懼?或不得已而至於用兵,則當以曲直為勝負,非使臣之所知也。契丹主曰:卿勿固執,古有之矣。弼曰:自古唯唐高祖借兵突厥。當時贈遺,或稱獻納,其後頡利為太宗所擒。(邊批:佔上風。)豈復有此哉?契丹主知不可奪,自遣人來議。帝用晏殊議,竟以字與之。(邊批:可恨。)

〔評〕富鄭公與契丹主往復再四,句句佔上風,而語氣又和婉,使人可聽。此可與李鄴侯參看,說辭之最善也。弼始受命往,聞一女卒,再往,聞一男生,皆不顧。得家書,未嘗發,輒焚之,曰:“徒亂人意。”有此一片精誠,自然不辱君命。

【註釋】
提封:疆界以內的領土。
劉六符:時為契丹翰林學士。
獻:藩臣貢物,曰獻。
納:意同貢獻,亦附屬國貢物之辭。

【譯文】
契丹趁著西夏人侵犯宋朝邊境的時候,派遣使者前來要求歸還關南的土地。這是五代時期石敬瑭為求契丹騎兵幫,割讓給契丹的土地之一,後來由後周世宗奪回。富弼奉命出使契丹,見到契丹主說:“兩國修好已經有40年了,為什麼現在突然提出割地呢?契丹主說:宋朝違背了盟約,派兵防守雁門關,增闢水塘,整修城牆,徵調民兵,這是要幹什麼呢?本王的臣子們都要求本王立即出兵南下,我的意思是先派使者要求割地,如果宋朝不答應,再出兵南下也不遲。富弼說:北朝難道忘了真宗皇帝(章聖皇帝)的恩德嗎?當年澶淵之役,如果當時真宗皇帝採納了將軍們的意見,北朝士兵有誰能夠活著回去呢?再說北朝和中國修好,君王可以獨自享有所有的好處,而臣下沒有絲毫的利益。一旦雙方交戰,如果勝利,功勞歸大臣所有;如果失敗,君王卻要承擔戰爭中所有的責任。因此臣子勸君王用兵,無非是出於自身利 ​​益的考慮。中國疆域遼闊,精兵百萬,北朝想要出兵,一定會取得勝利嗎?就算僥倖獲勝,陣亡的士兵,損失的戰馬,這責任是由群臣來承擔,還是由君王您來承擔呢?如果兩國修好,每年君王都可以享受到賞賜的金銀、絲絹,您的大臣能從中分到什麼好處嗎?契丹主聽後連連點頭。富弼接著說:防守雁門關是為了防備西夏元昊;闢建水塘是由何承矩開始興建,這些事在兩國訂盟之前就 ​​已經有了;至於修牆是因為城牆過於老舊了,而徵調民兵也是為了遞補軍中的遺缺,並沒有違背任何盟約啊。契丹主說:就算南朝沒有違背盟約,但關南是我祖先的土地,也應當歸還。富弼說:後晉以盧龍地賄賂契丹,周世宗又從契丹人手中奪取回來,這些都是前朝的事了,如果各自索要舊地,北朝能得到什麼好處嗎?(邊批:佔了上風。)富弼告辭退下。劉六符對富弼說:我王認為每年接受南朝的歲幣是一種恥辱,如果我王堅持要求宋割地,你認為如何呢?富弼說:本朝皇帝曾經說:'要為祖先固守國土,不敢隨便割讓土地。北朝希望得到的,無非是土地所產生的租稅收,朕不忍心看到兩國的無辜百姓因為戰爭而喪命,因此可以增加每年的歲幣來代替割地。'(邊批:佔了上風。)如果北朝堅持要土地,那就是成心撕毀盟約,割地僅僅是個藉口罷了。第二天契丹主邀請富弼一起打獵,其間將富弼叫到身邊說:如果契丹得到土地,那麼兩國的友誼還可以長久保持下去。富弼說:假如北朝會因得到土地而榮耀,那麼南朝必會因失去土地而感到屈辱難過。宋、契丹是兄弟之邦,怎麼能做令一個覺得光榮,一個覺得屈辱的事呢?狩獵結束以後,劉六符對富弼說:“聽完我王和先生所談有關榮辱之事後,很有感悟,我想如今只有兩國結為親家才能鞏固兩國的友誼。”富弼說:“婚姻很容易會產生摩擦。再說本朝長公主出嫁的時候,陪嫁的嫁妝不過才十萬元錢,哪裡比得上每年獲贈的歲銀呢。”富弼離開契丹後,便回國向仁宗報告了經過,仁宗答應增加歲銀。契丹主說:“南朝既然答應每年再增加歲銀,盟約上也就應該寫成''歲銀了。富弼說:兩國既然結盟為兄弟,南朝是兄長,哪有兄長給弟弟東西稱之為''的道理呢?契丹主又說:那稱之為''如何?富弼還是堅持不妥協。契丹主說:宋既然答應每年給本王豐厚的歲銀和絲絹,害怕本王會南侵,改一個字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我率領軍隊南下,宋難道就不後悔嗎?”富弼說:“兩國人民的生命宋都兼愛,(邊批:佔了上風。)因此希望兩國能夠和平,這哪裡是害怕呢?如果真是到了不得已的地步,非得兩國交戰不可,將會以理之曲直來決出勝負,那麼結果就不是充當和平使者的我所能預料的了。”契丹主說:“你不要太固執了,其實改動一兩個字,在歷史上早就有過先例了。”富弼說:“歷史上只有唐高祖曾經因向突厥人借兵,為了酬謝突厥人,或稱之為'獻納'。可是後來突厥可汗頡利被唐太宗擒獲。現在怎麼能讓那樣的情形再現呢?”契丹主知道沒有辦法說服富弼,就私下派遣使者到宋朝議和。結果仁宗採納晏殊的意見,竟然採用了“納”字。(邊批:可恨。)

〔評譯〕富弼和契丹主先後進行了四次面談,句句話都佔了上風,而語氣溫和、態度委婉,讓人很容易接受。富弼的這番說辭,可以和李鄴侯相媲美,是外出使臣談話的最高境界。富弼第一次奉命前往契丹的時候正好遇上自己的女兒死了,第二次再去契丹的時候,家中添了一個男孩,但是富弼都沒有回家探望。收到家書也沒有拆閱就順手燒毀了,他說:“看家書只會擾亂我的思緒。”有這樣一片忠誠,自然也就能做到不辱君命了。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狄仁傑

狄仁傑

【原文】
武承嗣、三思營求為太子,狄仁傑從容言於太后曰:“姑侄與子母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若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太后乃寤。

〔評〕議論到十分醒快處,雖慾不從而不可得。廬陵反正,雖因鸚鵡折翼及雙陸不勝之夢,實姑侄子母之說有以動之。凡戀生前,未有不計死後者。時王方慶居相位,以其子為眉州司士參軍,天后問曰:“君在相位,子何遠乎?”對曰:“廬陵是陛下愛子,今猶在遠;臣之子,安敢相近?”此亦可謂善諷矣。然慈主可以情動,明主當以理格,則天明而不慈,故梁公辱昌宗而不怒,進張柬之而不疑,皆因其明而用之。

【註釋】狄仁傑
武承嗣、三思:武則天之侄 ​​
祔:把死者的靈位附祭於太廟。
昌宗:張昌宗,與其兄張易之都是武則天男寵。

【譯文】
武則天中立一人為太子。狄仁傑(太原人,字懷英)知道武后的想法,對武后說:“姑侄與母子,哪兩種關係較為親密?陛下立自己兒子為太子,那麼即使太后崩逝後,仍能擁有自己的宗廟,享受萬代子孫太牢的供奉;若太后立武三思等人為太子,三思是太后侄兒,臣從未聽說侄兒成為天子後,會在太廟中供奉姑媽的。”太后於是明白過來。

〔評譯〕狄仁傑對武后所說的這番話,真是一針見血,說到武后心中痛處,武后想不理會都不行。武后後來立廬陵為太子,雖說和夢到鸚鵡折斷翅膀以及玩雙陸棋不勝的夢境有關,但從根本上卻是被狄仁傑這番姑侄、母子的議論 ​​所打動。大凡生前貪戀榮樂的人,很少不在意死後的尊榮。王方慶位居宰相時,武后曾詢問他,何以會允許自己的兒子被派遠赴眉州當司士參軍。王方慶回答說:廬陵是陛下疼愛的兒子,尚且遠在他鄉,臣的兒子怎敢留在身邊?這也可說是對武后的一次很好的諷諫。然而,有感性的君王,人臣進諫可以動之以情;有理性的君王,人臣進諫可以說之以理。所以狄仁傑雖曾以言辭侮辱張昌宗而不會因此激怒武后,舉用張柬之而不會受到武后疑心不忠,就因為武后是個理性的人。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魯仲連

魯仲連

【原文】
秦圍趙邯鄲,諸侯莫敢先救。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間入邯鄲,欲與趙尊秦為帝。魯仲連適在趙,聞之,見平原君勝。勝為介紹,而見之於辛垣衍。魯連見辛垣衍而無言。辛垣衍曰:“吾視居此圍城之中者,皆有求於平原君者也,今觀先生之玉貌,非有求於平原君者,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魯連曰:秦棄禮義、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彼肆然而為帝,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不忍為之民也。所為見將軍者,欲以助趙也。”辛垣衍曰:“助之奈何?”魯連曰:吾將使梁及燕助之,齊、楚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吾不知;若梁,則吾乃梁人也。先生惡能使梁助之耶?”魯連曰:“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也,使睹秦稱帝之害,則必助趙矣。”辛垣衍曰:“秦稱帝之害奈何?”魯連曰:“昔齊威王嘗為仁義矣,率天下諸侯而朝週。週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居歲餘,週烈王崩,諸侯皆到,齊後往,週怒,赴於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後至,則斬之!'威王勃然怒曰:'叱嗟,魯仲連而母婢也!'卒為天下笑。故生則朝週,死則叱之,誠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無足怪。辛垣衍曰:先生獨未見夫僕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魯連曰:梁之比於秦若僕耶?”(邊批:激之。)辛垣衍曰:“然。”魯連曰:“然則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邊批:重激之。)辛垣衍怏然不悅,曰:“嘻,亦太甚矣,先生又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魯連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紂,紂以為惡,醢鬼侯;鄂侯爭之急,辯之疾,並脯鄂侯;文王聞而歎息,拘於羑裡之庫百日,而欲令之死。曷為與人俱稱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齊湣王將之魯,夷維子執策而從,謂魯人曰:'子將何以待吾君?'魯人曰:'吾將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維子曰:'吾君,天子也。天子巡狩,諸侯避舍,納管鍵,攝衽抱幾,視膳於堂下,天子已食,退而聽朝也。'魯人投其鑰,不果納。將之薛,假途於鄒。當是時,鄒君死,湣王欲入吊,夷維子謂鄒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將倍殯柩,設北面於南方,然後天子南面吊也。'鄒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將伏劍而死。'故不敢入於鄒。鄒、魯之臣。生則不能事養,死則不得飯含,(邊批:為齊強橫故。)然且欲行天子之禮於鄒、魯之臣,不果納。今秦萬乘之國,梁亦萬乘之國,交有稱王之名,睹其一戰而勝,欲從而帝之,是使三晉之大臣,未如鄒、魯之僕妾也。且秦無已而帝,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彼將奪其所謂不肖,而予其所謂賢,奪其所憎,而予其所愛,彼又將使其子女讒妾為諸侯妃姬,處梁之宮,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於是辛垣衍起,再拜謝曰:“吾乃今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吾請去,不敢復言帝秦矣。”秦將聞之,為卻軍五十裡。

〔評〕蘇軾曰:“仲連辯過儀、秦,氣淩髡、衍,排難解紛,功成而逃,實戰國一人而已。穆文熙曰:“仲連挫帝秦之說,而秦將為之卻軍,此《淮南》之所謂'廟戰'⑦也。

【註釋】
間:通過小道。
上首功:崇尚殺敵斬首為功。
梁:魏國都城在大樑,因此魏也稱梁。
十太牢:太牢為牛,以十牛相待,已是極盛之禮。
投其鑰:扔掉鑰匙,指不再開城門迎齊湣王入城。
穆文熙:字敬止,明嘉靖進士,官吏部員外郎。
廟戰:指運籌於朝廷之內,不必用征伐而使敵人服。

【譯文】
秦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諸侯都不敢先出兵救趙。魏王派客將軍辛垣衍從小道進入邯鄲城中,想要和趙王相約一起尊秦王為帝,以此解邯鄲之圍。魯仲連當時恰好在趙國,聽說了這件事後,就去拜見平原君趙勝。平原君把魯仲連介紹給辛垣衍,讓二人見面。魯仲連見到辛垣衍後,竟然一言不發。辛垣衍說:“我觀察凡是圍困在邯鄲的人,都是有求於平原君才來的,但是我仔細觀察先生的外貌,並非有求於平原君的樣子,不知先生為什麼待在圍城中不走呢?”魯仲連說:“秦國是個背棄禮義、只知崇尚武力、用權術操縱士大夫、把百姓當奴隸般使喚的國家。秦王如果真的稱帝,那我寧可投東海而死,也不願意做秦王的臣民。今天我來見將軍的原因,就是想要救助趙國。”辛垣衍說:“請問先生要如何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我準備去說服魏、燕兩個國家援助趙國,而齊、楚兩國已答應了。”辛垣衍說:“燕國我不知道,至於魏國,我是魏國人,不知先生如何使魏援趙呢?”魯仲連說:“這是因為魏國還沒有看到秦國稱帝的害處,假使能清楚害處,魏王一定會發兵救趙的。”辛垣衍說:“那秦王稱帝的害處到底在哪裡呢?魯仲連說:以前齊威王推行仁政,率領天下諸侯朝拜週天子。當時的周王室貧窮弱小,天下諸侯都不肯去朝貢,只有齊國肯稱臣進貢。但是過了一年多,周威烈王駕崩,諸侯都前去弔喪,可齊國卻是最後到達的,周王大怒,派使臣警告齊王說:'天子駕崩,新即位的天子服喪,而東藩之臣齊國的田嬰奔喪竟然敢遲來,按照法令當斬!'齊威王聽說後,生氣地說:'周王只不過是一個低下的婢女所生的奴才罷了!'這個事成為一個大笑話。在周天子生前齊國去朝拜他,在他死後卻是如此的辱罵他,這實在是因為做不到週天子所要求的諸侯義務。對真正的天子尚且如此,你認為將秦尊奉為天子不會發生類似這樣的笑話嗎?辛垣衍說:先生難道沒有見過僕人嗎,十個人服侍一個人,並不是因為力氣和智慧不如主人,而是由於對主人的畏懼。”魯仲連說:“那麼魏國和秦國的關係,就好像主和僕一樣嗎?”(邊批:激怒他。)辛垣衍說:“是的。”魯仲連說:“好。那我就可以有辦法讓秦王殺魏王,把魏王剁成肉醬。”(邊批:再次激怒他。)辛垣衍非常不高興地說:“先生也未免太誇大了吧 ​​,你又怎麼能讓秦王殺魏王呢?魯仲連說:我當然能做到,請將軍聽聽我的解釋。當年鬼侯、鄂侯、文王,是殷紂王的三公。鬼侯有個長得非常漂亮的女兒,將她獻給了紂王,可紂王卻一點也不喜歡她,結果紂王把鬼侯殺了,剁成了肉醬;鄂侯為此事向紂王進諫、辯論,結果紂王又把鄂侯殺死,曬成了肉乾;文王聽說這兩件殘忍的事情之後,忍不住長嘆息了一聲,結果被紂王知道後,竟被囚禁在羑裡的倉庫中一百天,想要困死他。這難道不正是擁護他人為帝王,結果自己反倒招來殺身之禍,剁成肉醬、曬成肉乾的往事嗎?齊湣王要去魯國的時候,夷維子駕車,他對魯國人說:'你們準備如何接待我的國君呢?'魯國人說:'我們將用十頭牛的最高禮儀接待你的國君。'夷維子說:'我們的國君是天子,天子到各地巡遊狩獵的時候,諸侯都要從王宮中搬出去住在外面,將國庫的鑰匙交出,並且撩起衣裳,親自端著桌子在殿堂下侍候天子進餐,天子吃完之後,諸侯才可以退下。'魯國人一聽,就不再讓齊湣王入境,以至於齊王只能改從鄒國前往薛國了。恰巧碰到鄒君逝世,齊湣王要去弔唁,夷維子對鄒君的手下說:'天子來弔喪的時候,喪家應該將靈柩坐北朝南擺放,然後請天子立在南方來祭吊。'鄒國的臣子說:'如果一定讓我們這樣做,我們寧可伏劍而死。'因此齊湣王君臣也沒有敢進入鄒國。鄒、魯兩個國家的臣子,雖然迫於齊國的淫威,當君主在世的時候不得奉養,君主死了不得含殮,(邊批:因為齊國強大蠻橫的原因。)但是要讓他們行朝拜天子的大禮,他們仍然不肯讓齊湣王進入自己的國家。現在的秦國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魏國也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兩個國家互相稱帝稱王。但是看到秦國打勝了一場仗,就想尊奉秦王為帝,看來三晉的文武大臣們還遠遠不如鄒、魯這兩個小國的臣民有氣節。再說秦王稱帝之後,必定會更換諸侯大臣,罷黜那些他所謂的不肖臣子,把官位賜給他心目中的賢良臣子,奪取他所憎惡的人的官職,任命那些他所喜歡的人,同時也一定會讓他的女兒們做諸侯的妃子,住在魏宮中,魏王又怎麼還能耳根清淨,而將軍又怎麼還能夠享受榮寵呢?”辛垣衍聽了魯仲連的這番話後,立即起身拜謝說:“我一直認為先生只是個平凡之人,現在才明白先生真是個天下奇人,我現在就回去,不敢再說尊秦王為帝了。”秦國將軍聽說這件事之後,下令秦軍向後退五十裡。

〔評譯〕蘇軾說,魯仲連的辯才超過了張儀、蘇秦,氣勢淩駕於淳於髡、公孫衍,解除了國境上的危難,完成使命卻又不居功邀賞,在戰國的謀士之中才智操守沒有人能比得上他。穆文熙說,魯仲連將不能尊秦為帝的理由說得淋漓盡致,使得秦將退卻五十裡,這就是《淮南子》中所說的“廟戰”了。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語智·辯才無礙

【原文】
僑童有辭,鄭國賴焉;聊城一矢,名高魯連;排難解紛,辯哉仙仙;百爾君子,毋易繇言。集“辯才”。

【註釋】
僑童:鄭子產,名僑。
仙仙:形容從容優遊。
毋易繇言:即無易由言,意謂無輕用人言。

【譯文】

子產靠言辭折服了晉楚,使鄭國得以免禍數十年;魯仲連因一封綁在箭上的信,說服燕軍退兵。歷史上有無數危難,都是在智者的辯才之下被化解的。諸位君子不要輕視語言的作用。因此集成“辯才”卷。

語智部總序

【原文】
馮子曰:智非語也,語智非智也,喋喋者必窮,期期者有庸,丈夫者何必有口哉!固也,抑有異焉。兩舌相戰,理者必伸;兩理相質,辯者先售。子房以之師,仲連以之高,莊生以之曠達,儀、衍以之富貴,端木子以之列於四科,孟氏以之承三聖。故一言而或重於九鼎,單說而或強於十萬師,片紙書而或賢於十部從事,口舌之權顧不重與?談言微中,足以解紛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智澤於內,言溢於外。《詩》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此之謂也。

【註釋】
子房:張良。
仲連:魯仲連,其事見卷十九“魯仲連”條。
儀、衍:張儀、公孫衍,二人為戰國大縱橫家。
端木子以之列於四科:端木子,指端木賜,即子貢,孔子列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科,子貢與宰我入“言語”。
三聖:指孔子、曾子、子思。

【譯文】

馮夢龍說:智慧不等於言語本身,言語上的聰明機巧不等於一個人有智慧,喋喋不休的人一定不會有好結果,反倒是那些看似不能言的人能夠成功,因此智慧的人,又何需機巧的語言能力呢?然而也有另一個看待這個問題的角度,兩方不同的言論激辯,有理的一方當然會獲勝;兩種不同的道理互相質難,善於辯解的一方會占得先機。歷史上張良因此成為王者之師,魯仲連因此獲得了高名,莊子因此而有曠達的哲學,張儀、公孫衍因此而享有榮華富貴,子貢因此成為孔子的學生,孟子因此繼承了儒家思想。因此,有時一句話比朝廷的權威還重要,有時一個遊說可以敵過十萬軍隊,有時一紙建言比所有的州郡佐吏的辛苦工作還要有用,又怎麼能不重視言語呢?精微的言論,可以解開紛雜的困境。語言雖然有道理但是沒有文采,就不會流傳久遠。而言語是否有智慧也可以看出來,內心有充溢的智慧,自然會生出智慧的言語來。《詩經》說:“因為內在是這個樣子,因此表像看來是這樣的。”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剃髭剃髮‧季毅.筮疾

剃髭剃髮

【原文】
宋李迪美鬚髯,禦試日,夢剃削俱盡。佔者曰:“剃者,替也,解元是劉滋,今替滋矣。”果狀元及第。
曹確判度支,亦有台輔之望,或夢剃髮為僧,心甚惡之,有一士善占夢,確召而詰之。此士曰:“前賀侍郎,旦夕必登庸;出家者,剃度也,度、杜同音,必代杜為相矣。”無何。杜相出鎮江西,而確大拜。

【註釋】
鬚髯:鬍鬚。
禦試: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即殿試。
曹確:唐懿宗時同平章事,居位六年,有雅望。
杜相:杜審權,懿宗立,進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為鎮海軍節度使。

【譯文】
宋朝人李迪蓄有一把漂亮的鬍鬚,殿試那天夢到鬍鬚全被人剃光了。占夢人說:“剃者,替也,今年解元是劉滋(留髭),先生一定能替劉滋之位成為新科狀元。”果然應驗。
唐朝時曹確為判度支,拜相的呼聲甚高。一日,夢到自己剃髮為僧,心情很惡劣,請相士解夢,相士說:“賀喜侍郎官,不久必登相位。出家人一定要行剃度禮,''''二字同音,侍郎一定會代杜審權的相位。果然杜審權奉命鎮守江西,曹確登宰相位。


季毅

【原文】
王濬夢懸三刀於樑上,須臾又益一刀。季毅曰:“三刀為州,又益者,明府其臨益州乎?”果遷益州刺史。

【註釋】
王濬:西晉人,初為參軍,薦為巴郡太守,遷益州刺史,官至撫軍大將軍。晉朝平定東吳時,是前線的重要將領。

【譯文】
晉朝人王濬夢到樑柱上懸著三把刀,一會兒又增添了一把。季毅說:“合三刀就是一個''字,又加了一把刀,加的意思就是'',難道你要去益州嗎?後來王濬果然被任命為益州刺史。


筮疾

【原文】
有人父官刺史,得書雲:“有疾。是人詣趙輔和館,別托相知者筮,遇。筮者雲:“甚吉。”是人出後,輔和語筮者雲:“'',乾下坤上,則父已入土矣,豈得言吉?果兇問至。
顧士群母病,筮得“歸妹”之“隨”,或以為“男女有家”之卦,必無患。郭璞曰:“'歸妹',女之終也,兌主秋,至立秋日終矣。果然。

【註釋】
趙輔和:北齊時術士,明《易》善筮。
郭璞:晉人,博學多才,詞賦為東晉之冠,妙於陰陽算歷。

【譯文】
有人接獲家書,得知官拜刺史的父親患了重病,於是派人到趙輔和所住的別館請相士占卜。蔔得泰卦。相士說:“這是大吉之卦,令尊定能病癒。”這人道謝後離去。趙輔和對相士說:“泰卦,乾下坤上,乾代表天,坤代表地,表明已入土了,怎麼能說是吉卦呢?”不久果然傳來喪訊。

顧士群的母親生病,卜得歸妹卦變成隨卦,有的人認為是男女成婚的吉卦,母親的病一定會康復。郭璞說:“歸妹雖然是吉卦,但如果是蔔婦人生死,出現這個卦就是死亡,再說歸妹卦像是兌下震上,兌主秋,令堂大限恐怕就在立秋。”後來果然應驗了。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丁謂‧劉伯溫.佔狀元

丁謂

【原文】
廣州押衙崔慶成抵皇華驛,夜見美人,蓋鬼也。擲書雲:“川中狗,百姓眼,馬撲兒,禦廚飯。慶成不解,述於丁晉公,丁解雲:“川中狗,蜀犬也;百姓眼,民目也;馬撲兒,瓜子也;禦廚飯,官食也。乃'獨眠孤館'四字。

【註釋】
丁晉公:丁謂,時貶於崖州。
馬撲兒,瓜子也:馬撲為摑,摑與瓜音近。

【譯文】
廣州有個叫崔慶成的押衙抵達皇華驛站後,晚上碰到美麗的女鬼,女鬼丟了張字條給他,上面寫著:“川中狗,百姓眼,馬撲兒,禦廚飯。”崔慶成看不懂,拿去請教丁謂。丁謂解釋說:“川中狗就是蜀犬,合為'';百姓眼就是民目合為'';馬撲兒是瓜子合為'';禦廚飯就是官食,合為'' 。是'獨眠孤館'四字。


劉伯溫

【原文】
高祖方欲刑人,劉伯溫適入,亟語之夢:“以頭有血而土傅之,不祥,欲以應之。”公曰:“頭上血,''字也,傅以土,得眾且得土也,應在三日。上為停三日待之,而海寧降。

【註釋】
高祖:明太祖朱元璋,諡高皇帝。
刑人:處死人。
劉伯溫:劉基,字伯溫,官至禦史中丞、太史令,封誠意伯。

【譯文】
明太祖想要殺死犯人,恰好劉伯溫入宮來,於是太祖急忙把夢到的內容告訴他:“滿臉泥土,並且流血不止,不是吉兆,想殺死刑犯以應驗夢中血兆。”劉伯溫說:“頭上有血是''字,有泥土表示得到土地,能得到眾人的心再得到土地,那麼在三天之內必定會有好消息傳來。三天后,盤踞海寧的張士誠軍隊果然投降了。


佔狀元

【原文】
孫龍光狀元及第,前一年,嘗夢積木數百,龍光踐履往復。既而請一李處士圓之,處士曰:“賀郎君喜,來年必是狀元。何者?已居眾材之上。”
郭俊應舉時,夢見一老僧著屐。於臥榻上蹣跚而行。既寤,甚惡之。佔者曰:“老僧,上座也;著屐於臥榻上,行屐高也;君其巍峨矣。”及見榜,乃狀元也。

【註釋】
處士:學問高但沒有做官的人。
巍峨:高大的樣子。

【譯文】
孫龍光狀元及第的前一年,曾經夢到數百根木頭,自己穿著鞋來回在上面走。請李處士替他圓夢,李處士說:“恭喜郎君,來年一定高中狀元。為什麼?你已經位於眾材之上了。”

郭俊參加舉人考試的時候,曾經夢到一位穿著木屐的老和尚,在床上來回地走動。醒來後感覺非常討厭。解夢人說:“老僧代表高位,穿著木屐在床上走動代表屐(技)高,先生考試一定能夠名列前茅。”等到放榜之時,郭俊果然高中狀元。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梁武帝.楊修‧

梁武帝

【原文】
台城陷,武帝語人曰:“侯景必為帝,但不久耳。破'侯景'字乃成'小人百日天子'景篡位,果百日而亡。

【註釋】
台城:南朝謂朝廷為台,故稱宮城為台城。

【譯文】
梁武帝時台城陷落,武帝曾經對人說:“侯景必定會當皇帝,但是時間不會太長。因為侯景兩個字拆開來看便是'小人百日天子' 果然侯景篡位,百天之後就被討平了。


楊修

【原文】
楊修為魏武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榱桷。魏武自出看,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便令壞之,曰:“門中活,''字,王正嫌門大也。
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修。修便噉之,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
魏武嚐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薹臼”八字。魏武謂修曰:否?”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俟我思之。”行三十裡,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於字為'';幼婦,少女,於字為'';外孫,女子,於字為'';薹臼,受五辛之器,於字為''。所謂'絕妙好辭'!”魏武亦記之,與修同,歎曰:吾才去卿乃三十裡。
操既平漢中,欲討劉備而不得進, ​​欲守又難為功。護軍不知進止,操出教,唯曰:雞肋。外曹莫能曉,楊修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殊可惜,公歸計決矣。乃私語營中戒裝,俄操果班師。

〔評〕德祖聰穎太露,為操所忌,其能免乎?晉、宋人主多與臣下爭勝詩、字,故鮑照多累句,僧虔用拙筆,皆以避禍也。

【註釋】
魏武:曹操。
始構榱桷:剛開始搭椽子。
解:瞭解,懂得。
五辛:各種辛辣的食物。
戒裝:整理行裝。
德祖:楊修字德祖。

【譯文】
楊修擔任曹操的主簿官之時,有次曹操修府邸大門,剛開始搭椽子。曹操從內室走出,察看施工的情形,在門上題了一個“活”字後就離開了。楊修命令人將門拆毀,說:“門中活為''字,魏王這是嫌門太寬了。
有人獻給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一點,在蓋上寫了一個“合”字,給大家看。眾人不知道曹操的用意,楊修見後,便拿起杯子喝了一口,說:“曹公教''各喝'一口',各位還有什麼好遲疑的呢?
楊修有一次隨曹操經過曹娥碑,見碑上題有“黃絹幼婦外孫薹臼”八個字。曹操問楊修:“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楊修回答說:“知道。”曹操說:“你先不要說出答案,讓我思考一下。”等走了三十裡路後,曹操說:“我明白了。”讓楊修寫下他的答案,楊修寫道:“黃絹,是色絲,合為絕字;幼婦,是少女,合為''字;外孫,是女兒之子,合為''字;薹臼,是受辛之器,合為''字(辭古字為受辛)。因此是'絕妙好辭'曹操也把自己的答案寫下結果。曹操所寫的和楊修相同。事後曹操感嘆地說:我的才華與你的相差三十裡遠。
曹操平定漢中之後,想要繼續討伐劉備,卻沒有辦法向前推進;想要堅守漢中,又很難防禦得住。將軍們也不知道該守還是該戰。一天曹操發布命令,只是說:“雞肋。”外面的官員不知曹操的意思。楊修說:“雞肋,吃起來沒有多少肉,但是扔掉又覺得很可惜,我看曹公已經決定班師回朝了。”於是私下讓兵士們整理裝備準備回家,不久曹操果然下令班師回朝。


〔評譯〕楊修正是因為聰穎太露,遭到了曹操的忌恨,招致禍難。晉、宋兩朝的君主,常常喜歡和大臣在詩詞書法上爭勝負,因此鮑照的文章中常常會有低俗、累贅的言辭,僧虔寫字時也會用拙筆,這都是為了避禍啊!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王戎‧曹沖‧懷丙

王戎

【原文】
王戎年七歲時,嘗與諸小兒遊,矚見道旁李樹,有子扳折,諸小兒競走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試之果然。

〔評〕許衡少時,嘗暑中過河陽,其道有梨,眾爭取噉之,衡獨危坐樹下自若。或問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曰:“人亡世亂,此無主矣。”衡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邊批:真道學。)合二事觀,戎為智,衡為義,皆神童也。

【註釋】
許衡:元時著名學者,博學多才,慨然以道為己任。

【譯文】
晉朝人王戎七歲的時候,有一次和同伴玩遊戲,看到路旁有棵李樹果實累累,同伴們都爭相攀折,唯有王戎留在原地不動。有人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李樹就種在路旁,往來的路人竟然沒有人摘採,可知李子一定是苦的。”眾人不相信,嘗後證明王戎所言不虛。

〔評譯〕元朝人許衡年輕時,曾經在夏天經過河陽,路旁有棵梨樹,同伴們都爭相摘食,只有許衡獨自坐在樹下乘涼。人們問他原因,許衡回答說:“梨不是我的,就採摘果實,不可以。”人們說:“現在兵荒馬亂,這是沒有主人的梨樹。”許衡說:“梨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邊批:這是真正的道學。)從王戎和許衡的故事來看,王戎不摘梨是因為聰明,許衡不吃梨是因為行為處世堅持自己的原則,這兩個人都是神童。


曹沖

【原文】
曹沖,自幼聰慧。孫權嘗致巨像於曹公。公欲知其斤重,以訪群下,莫能得策。衝曰:“置像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一較可知矣。”衝時僅五六歲,公大奇之。

【註釋】
致:贈予。

【譯文】
曹沖從小聰明。有一次孫權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想知道大像有多重,問遍所有官員都想不出秤大象的方法。一旁的曹沖突然說:“不如把大象牽到船上,刻下船身吃水的水痕,再換載其他已知重量的物品,等船身吃水到原來水痕時,就可算出大象的重量。”當時曹沖只有五六歲,曹操聽了十分驚奇。


懷丙

【原文】
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且數萬斤。治平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於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運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註釋】
河中府:今山西永濟。
浮梁:浮橋。
轉運使:官名,掌軍需糧餉、水陸轉運。
紫衣:唐以後,朝廷以賜僧人紫色袈裟表示榮寵。

【譯文】

宋朝時河中府曾經建了一座浮橋,並鑄了八頭鐵牛來鎮橋,一頭鐵牛的重量有上萬斤。治平年間河水暴漲,沖毀了浮橋,鐵牛也沉入了河底。官員招募能讓鐵牛浮出水面的人。有個叫懷丙的和尚用兩艘裝滿泥土的大船,將鐵牛固定在中間,用鉤狀的巨木鉤住牛身,然後慢慢地除去兩船中的泥土,船身的重量減輕,自然就會浮起來,連帶也將鐵牛鉤出了水面。轉運使張燾聽說之後,賜給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表嘉獎。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司馬遹‧文彥博司馬光

司馬遹

【原文】
司馬遹晉惠帝太子遹。自幼聰慧,宮中嘗夜失火,武帝登樓望之,太子乃牽帝衣入暗中。帝問其故,對曰:“暮夜倉卒,宜備非常,不可令照見人主。”時遹才五歲耳,帝大奇之。嘗從帝觀豕牢,言於帝曰:“豕甚肥,何不殺以養士,而令坐費五穀?”帝撫其背曰:“是兒當興吾家。”後竟以賈後讒廢死,諡湣懷。籲,真可湣可懷也!

〔評〕此智識人,何以不祿?噫!斯人而祿也,司馬氏必昌,而天道僭矣。遹諡湣懷。而繼惠世者,一懷一湣,馬遂革而為牛,天之巧於示應乎?

【註釋】
晉惠帝太子遹:司馬通,晉惠帝長子,少聰穎,及長不好學,為晉惠帝皇后賈南風所忌,廢為庶人,後害死。
豕牢:豬圈。
馬遂革而為牛:晉惠帝死後,琅玡王司馬遹在建康即位,建立東晉。但司馬遹是其母與一姓牛小吏私通所生,所以說“馬遂革而為牛”。

【譯文】
晉惠帝的太子叫做司馬遹,從小就聰明異常。晉武帝時,一天夜裡宮中發生了大火,武帝登樓觀看火勢,司馬遹拉著武帝的衣角,讓武帝隱身在暗處。武帝問司馬遹原因,司馬遹說:“夜色昏暗,火場一片混亂,需要小心防範意外發生,皇上不應站在火光映照、每個人都能看得見的地方。”這時司馬遹才五歲,武帝感覺非常驚異。還有一次,司馬遹隨同晉武帝去檢查豬圈,他指著滿欄的肥豬對晉武帝說:“這些豬已經養得非常肥了,為什麼不殺了來犒勞將士,反讓它們白白浪費糧食呢?”武帝聽後,撫摸著太子的背說:“這個孩子日後必定能使我家興旺。”沒想到日後惠帝卻因賈後的讒言使太子慘死,諡號“湣懷”,真是一位值得憐憫、值得懷念的太子啊!

〔評譯〕太子智慧過人,可是怎麼會如此短命啊?唉!如果太子能活得長些,司馬氏必定會昌盛。然而,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是不是會違犯天道運行的正常規律呢?司馬遹諡號湣懷,而惠帝死後,繼承帝位的竟然分別是懷帝和湣帝。司馬氏最後為牛氏所取代,難道是上天的安排,早就已經巧妙地顯示出來了嗎?


文彥博司馬光

【原文】
彥博幼時,與群兒戲,擊球,球入柱穴中,不能取,公以水灌之,球浮出。
司馬光幼與群兒戲,一兒誤墮大水甕中,已沒,群兒驚走,公取石破甕,遂得出。

〔評〕二公應變之才,濟人之術,已露一斑。孰謂小時了了者,大定不佳耶?

【註釋】
了了:聰明。

【譯文】
文彥博幼時常和同伴一起玩球,有一次球兒滾入洞中拿不出,文彥博就提水灌洞,不久球就浮出洞口。
司馬光和同伴嬉戲時,有個玩伴不小心失足掉入大水缸中,眼看就要淹死,大家驚慌得一哄而散。只有司馬光不慌不忙地拿起一塊大石頭把水缸打破,救了那小孩。

〔評譯〕文彥博和司馬光應變的才能和救人的機智,在年幼之時就已初露端倪,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一定就沒有賢能的”呢?

捷智·機敏穎悟

【原文】
剪綵成花,青陽笑之。人工則勞,大巧自如。不蔔不筮,匪慮匪思。集“敏悟”。

【註釋】
青陽:指春天。

【譯文】

人工的剪紙再美麗,也比不上大自然的天然美景。人的思慮再周全,也難以預料上天的冥冥安排。智者有時候不算、不蔔、不思、不慮,只是靠當時的機敏領悟來作出反應。集此為“敏悟”卷。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顏常道‧侯叔獻‧孫權

顏常道

【原文】
顏常道曰:某年河水圍濮州,城竇失戒,夜發聲如雷,須臾巷水沒骭。士有獻衣袽之法,其要,取綿絮胎,縛作團,大小不一,使善泅卒沿城捫漏便塞之,水勢即弭,眾工隨興,城堞無虞。”

【註釋】
城竇失戒:城牆的漏洞疏於防護。

【譯文】
顏常道說:“有一年河水暴漲,濮州被水圍困,由於城牆的漏洞疏於防護,夜晚河水從孔洞中湧入,夜晚發出的聲音好像巨雷一般,一會兒工夫,城中巷道的積水就已經到達了膝頭。有人建議,用破衣物將那些洞堵住,取來大大小小的棉團,命令善於游泳的小兵,沿著城牆用手探索牆上的孔洞,然後塞入棉團,果然不久城內的積水就退去了,隨後工人們立即動工修補城牆,城池沒有危險。”


侯叔獻

【原文】
熙寧中,睢陽界中發汴堤淤田。汴水暴至,堤防頗壞陷,人力不可製。時都水丞侯叔獻蒞役相視,其上數十裡有一古城,急發汴堤注水入古城中,下流遂涸,使人亟治堤陷。次日,古城中水盈,汴流復行,而堤陷已完矣,徐塞古城所決,內外之水,平而不流,瞬息可塞。眾皆伏其機敏。

【註釋】
發汴堤淤田:打開河堤放出河水,用河水中的沉積物灌耕地,有施肥的作用。

【譯文】
北宋神宗熙寧年間,睢陽一帶築汴堤來排水,想讓低窪地成為可耕的田地。未料汴河水位突然暴漲,堤防崩塌,一時之間無法搶修。當時都水臣侯叔獻巡視災情後,發現上游數十裡外有一座廢棄古城,命人掘開一部分堤防,引水入古城,於是下游的水量減少,工人才有辦法靠近修堤。第二天古城積水已滿,河水又開始往下躥流,但堤防已修復,於是將古城處掘開的堤防堵塞,使河水能沿著河道平穩地流,而城內的積水在短時間內也都消退,眾人都對侯叔獻的機智聰明佩服不已。


孫權

【原文】
孫權濡須之戰,孫權與曹操相持月餘。權嘗乘大船來觀公軍,公軍gōng(版權所有e wen ya n . c om易文言網)亂發,箭著船旁,船偏重,權乃令回船,更一面以受箭,箭均船平。

【註釋】
濡須:渡口名,在今安徽巢湖東南。
公軍:曹軍,曹操被封為魏國公。

【譯文】

濡須之戰的時候,孫權和曹操相持了一個多月。有一天,孫權乘著大船窺探曹操的軍營,曹營中的弓箭手一時間萬箭齊發,面向曹營的船身全插滿了箭,船失去平衡開始傾斜,有翻船的危險,孫權立即下令掉轉船頭,用船的另外一面承受曹營的弓箭,於是船身兩面受箭平衡,不再傾斜。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張良‧宋太宗

張良

【原文】
高帝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上在洛陽南宮,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偶語。以問留侯,對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誅皆仇怨,故相聚謀反耳。”上憂之。曰:“奈何?”留侯曰:“上生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數窘我。”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則群臣人人自堅矣。”乃封齒為什邡侯,群臣喜曰:“雍齒且侯。吾屬無患矣。”

〔評〕溫公曰:“諸將所言,未必反也。果謀反,良亦何待問而後言邪?徒以帝初得天下,數用愛憎行誅賞。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納忠以變移帝意耳!” 袁了凡曰:子房為雍齒遊說,使帝自是有疑功臣之心,致三大功臣相繼屠戮,未必非一言之害也!”由前言,良為忠謀;由後言,良為罪案。要之布衣稱帝,自漢創局,群臣皆比肩共事之人,若觖望自危,其勢必反。帝所慮亦止此一著,良乘機道破,所以其言易入,而諸將之浮議頓息,不可謂非奇謀也!若韓、彭俎醢,良亦何能逆料之哉!

【註釋】
急:情況緊急。
溫公:司馬光,封溫國公。
韓、彭俎醢:漢誅殺韓信三族,又誅彭越,醢其肉賜諸侯。俎醢:剁為肉醬。

【譯文】
漢高祖劉邦即帝位之後,封賞了建立大功的臣子二十多人,還沒有封賞的將領,為了爭奪獎賞而爭相表功,沒完沒了。漢高祖住在洛陽南宮的時候,看到將軍們常常聚在一起竊竊私語,於是召見張良詢問,張良說:“陛下由平民的身份而取得天下,今天已貴為天子。但是所分封的對像都是自己的舊友,而往日和陛下有仇怨的都遭到了誅殺,將軍們擔心自身的安危,因此聚在一起密謀造反。”漢高祖感到十分不安,問張良:“該怎麼辦呢?”張良說:“陛下生平最討厭的,而大臣也都知道的人,是誰?”漢高祖說:“雍齒曾經多次讓我難堪,我一直想要殺他,但是他功勞頗多,因此不忍心。”張良說:“現在情況緊急,臣認為陛下首先要封為侯的就是雍齒,那麼其他大臣就不會再心存疑慮了。”於是漢高祖封雍齒為什邡侯,群臣高興地說:“連雍齒都能封侯,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評譯〕司馬溫公說:“將軍們所談論的未必一定是有關謀反的事;他們如果真的有造反的意圖,張良也不會等到高祖詢問的時候才說。張良只是因為高祖在即帝位的初期,便以個人的愛憎行賞論罪,造成諸臣的不安,因此才忠言勸諫,改變了高祖的作風。”袁了凡說:“張良替雍齒遊說,導致高祖對功臣的不信任,致使日後三大功臣都遭到誅殺,未嘗不是張良的一句話所種下的禍根。”從前者來看張良是個忠臣,從後者來看張良卻是個禍首。我認為劉邦以平民身份建立漢朝,所有的大臣都是當年並肩征戰的夥伴,如果人心不安必定會產生謀反,高祖所憂慮的也是這些。張良借高祖問話道破了高祖的心意,因此高祖能輕易接受張良的建議,平息群臣的疑慮,不能不說張良的計謀是非常高明的。至於說日後韓信、彭越等功臣的被誅殺,又豈是張良所能預料到的呢?


宋太宗

【原文】
太宗以北兵渡淮,時無一葦之楫。有人於囊中取乾豬脬十餘,內氣其中,環著腰間,泅水而南。徑奪舟以濟。

【註釋】
太宗:宋太宗趙光義。

【譯文】

宋太宗率領北方兵渡淮河,找不到渡河用的船隻。有位士兵從背囊中取出十多節幹豬脬,將豬脬灌滿氣,然後綁在腰間,向南邊遊去,奪取船隻,讓全軍順利渡河。

捷智·以計應危

【原文】
西江有水,遐不及汲。壺漿簞食,貴於拱璧。豈無永圖,聊以紓急?集“應卒”。

【註釋】
拱璧:拱形的大璧,泛指珍貴之物。

【譯文】

西江的滔滔之水,卻沒有辦法汲取以解除遙遠之地的災禍。一筐食物一壺水,有時比璧玉還要珍貴。人生難免有危難,正確的應變,才能化解突然發生的災難。集此為“應卒”卷。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李迪‧太史慈

李迪

【原文】
真宗不豫,李迪與宰執以祈禳宿內殿。時仁宗幼衝,八大王元儼素有威名,以問疾留禁中,累日不出。執政患之,無以為計。偶翰林司以金盂貯熟水,曰:“王所需也。”迪取案上墨筆攪水中盡黑,令持去,王見之,大驚。意其毒也,即上馬馳去。

【註釋】
不豫:天子有病。
李迪:宋真宗時為資政殿大學士、同平章事,時稱賢相。
祈禳:祈禱祛災。
翰林司:官名,唐宋內廷中供奉之官。

【譯文】
宋真宗病重,李迪與宰相為祈神消災而在宮中留宿。八大王趙元儼平素就有野心,這次以探望真宗的病情為由進駐宮中,雖然已經過了一段時日,可是仍然沒有離開的念頭。而仁宗年紀尚小,輔政大臣雖然心中非常憂急,卻也無計可施。正好有一天,趙元儼需要開水,翰林司用金盆盛了開水,說是八大王要的開水。李迪於是拿起案桌上的毛筆在盆中攪了一下,盆中的水都黑了,然後命翰林司端進去,趙元儼一看,大為驚訝,以為有人暗中下毒想要謀害他,立即騎上馬離開了。


太史慈

【原文】
太史慈在郡。會郡與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聞者為善。時州章已去,郡守恐後之,求可使者。慈以選行,晨夜取道到洛陽,詣公車門,則州吏才至,方求通。慈問曰:“君欲通章耶?”吏曰:“然。”“章安在?題署得無誤耶?因假章看,便裂敗之,吏大呼持慈,慈與語曰:“君不以相與,吾亦無因得敗,禍福等耳,吾不獨受罪,豈若默然俱去?”因與遁還,郡章竟得直。

【註釋】
公車:漢代官署,負責接待臣民上書和徵召。
敗:毀壞。

【譯文】

三國時,吳國的郡、州兩府間常有衝突,而朝廷很難分辨誰是誰非,往往以先呈送的公文為是。有一次州府的奏章已送出,郡府怕落後,於是徵求能攔截州使者的人。太史慈(三國吳人,字子義)正巧在郡內,就志願前往。日夜兼程,來到洛陽,到了宮門口時,州府的使者才到,正要請人通報。太史慈先問使者:“你是來呈送州府奏章的嗎?”答:“正是。”又說:“奏章在哪兒?題署沒有錯誤嗎?”於是假意檢視,卻把奏章給撕了。使者大叫抓人,太史慈卻說:“如果你不隨便把奏章交給我,我也撕不了。我若被抓,你也難脫罪,不如假裝沒事回去吧。”於是兩人一起離開洛陽,而郡府的奏章也就順利地呈給朝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