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流不息,淵澄取映。
容止若思,言辭安定。
【譯文】
還能延及子孫,像大河川流不息;影響世人,像碧潭清澄照人。
儀態舉止要莊重,看上去若有所思;言語措辭要穩重,顯得從容沉靜。
【釋義】
川流不息,淵澄取映。
這兩句話是緊承上面兩句所說,自己建立起來的德行應該像江河水一樣川流不止,流傳到子孫後代永遠不會停息。
“川”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間是流水,川字的本義就是河流。人的德行可以經父一代傳至子一代,以至子孫萬代,遺傳的通道就是孝道。子孫盡孝就可以享受祖先積累的福德,後人不孝這個通路就斷掉了。因此問題出在我們這裡,與祖先沒有關係。
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他以儒生統帥軍隊,保家衛國、官高位顯,家中卻一貧如洗,自己用薪俸收養了一百多個孤兒,自己死後的棺材都是別人送的。但他積累的深福厚德,蔭蔽子孫何止百代。他死於西元1052年,直至現代范家一門仍然是人才輩出,這不能不說是范仲淹的德行川流不息。
“淵”是水停之處,深水潭叫做淵。潭水澄淨,可以像鏡子一樣照見自己的容貌、儀表。祖先建立的德行像潭水一般潔淨無染、清澈照人,後人應該以此為鑒,在此基礎上再建立起子孫後代自己的德行,這樣一代一代傳續下去,才叫做“川流不息”。
我們現代人不講孝,也不相信有孝道。孔子在《論語》中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我們當中有幾個人能記住自己父母的生日?這個祖先之德的“川流”能不息掉嗎?地球上的江河能不乾涸嗎?我們能有定力而不浮躁嗎?
容止若思,言辭安定。
這兩句話出自《禮記•曲禮》。《禮記》上有“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的語句。儼是恭敬、莊重。容貌恭敬莊嚴,舉止沉靜安詳就是“容止若思”。“容”指人的容貌儀表,“若思”是若有所思,人的儀容舉止要安詳,要從容不迫,不能毛毛草草。
“言辭安定”是說,言語對答要安定沉穩,要有定力。古人教導我們,君子應該是“修己以敬,安之以人”。內心敬才能重,重了才能定。內有定,外表的儀容舉止才有安。“容止若思,言辭安定”的根本在於“敬”,所以“毋不敬”的後面才是“儼若思,安定辭”。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講究一個“禮”字,現代社會的法律法規、典章制度統屬禮的範圍。中國文化中禮的核心就是一個“敬”字,有敬方有禮,有心才為愛。沒有誠敬之心,禮再多也是形式,不但一點作用沒有,人反而因此變得越來越虛偽。因此《禮記•經解篇》中才說“禮之失,煩”。前清的旗人見面問安,全家人都要問個遍,搞得繁文冗節就煩死人了。
“禮”既然是協調社會秩序的總則,使人恭儉莊敬,其中心就不能離開誠敬二字,所以孔子在《論語》裡說:“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一言以蔽之,無不敬。”
這幾句話的白話譯文,就是:
讓自己的德行
像蘭草那樣的清香,像青松那樣的茂盛。
像河水那樣川流不止,延及萬代不息;
像潭水那樣潔淨無染、永為後人借鑒。
儀容舉止要沉靜安詳,言語對答要安定穩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