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

【譯文】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這都是上古時代的帝皇官員。

【釋義】
龍師火帝

龍師是伏羲氏,他是中國太古時代的三皇之首,他一出場就代表了三皇:伏羲氏、神農氏和黃帝。火帝是發明鑽木取火的燧人氏,他是人類文明的奠基人。有了火,人類才告別了黑暗,進入了光明的文明時代,所以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火帝。

鳥官是中國太古五帝的頭一位,少昊氏,代表了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帝。人皇是人皇氏,代表了遠古史上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講中國古代史,先要明白幾個時間段:宋元明清時期屬於近古,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是中古,夏商周秦漢時期是上古,三皇五帝時期是太古,伏羲氏以前就屬於遠古了。

中國遠古史的奠基就是盤古開天地。現代科學證明:地球是在50億年以前形成的,生物是在40億年以前出現的,人類是500萬年以前出現的,所以我們的老祖先盤古氏距今至少有500萬年的歷史了。

盤古氏下來就是天地人三皇,這個時期太久遠太古老了,沒有文字只有傳說,所以太古史不可考證。《鑒略妥注》是兒童讀的歷史課本,裡面唱道:“乾坤初開張,天地人三皇,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人皇九兄弟,萬八壽最長。”人皇時代人的壽命最長,有一萬八千歲。那時的人是穴居,住地窖、山洞,既潮濕又不安全,經常遭到野獸的襲擊,於是在樹上搭窩蓋屋,吃水果、戴樹葉,就進入有巢氏時代。接著學會了鑽木取火,進入燧人氏,也就是“火帝”的時代了。

火帝下來是龍師伏羲氏,伏羲也寫作“伏犧”,就是制伏野獸的意思,這個時期就是歷史學家說的“狩獵階段”。

伏羲氏姓風,號太昊,這個時候黃河裡面出來了一個長著馬頭、龍身的怪獸。它身上的毛卷卷的,有斑點和花紋,伏羲氏見到以後受到了啟發,劃出八卦的符號,又根據龍馬身上的花紋發明了漁網,人類文明進入了漁獵時代。

因為伏羲氏見到了龍馬,於是用龍來給百官命名,如有青龍官、赤龍官、黃龍官等等,因此把伏羲氏叫做龍師,在位115年。

人類學會使用火以後,文明階段就開始了。這個時期的冠軍就是神農氏,神農氏姓薑,號炎帝,他自稱是太陽神、火德王,兩個火字為炎,所以神農氏也是“火帝”。神農氏選五穀、嘗百草,教民稼穡,在位140年。他是農業的始祖、又是醫藥之王,藥王廟供奉的藥王就是神農氏。也有供藥王孫思邈的,但孫思邈是唐朝的大醫藥學家,比神農氏晚得太多了。

鳥官人皇

五帝的第一個是少昊氏,又叫金天氏,他是黃帝的兒子,因為學會了太昊伏羲氏的學問,所以人稱少昊氏。那個時候是太平盛世,有鳳凰飛來,因此他手下的文武百官都用鳥來命名。比如有鳳鳥官、玄鳥官、青鳥官等等,所以稱他為“鳥官”。

人皇指的遠古時代的天皇、地皇、人皇,因為年代太久遠了,講起來都好像科幻故事一樣。比如《史記•補三皇本紀》中說:人皇有九個頭,乘著雲車,駕著六隻大鳥,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一共傳了150代,合計45600年。

人皇長著九個腦袋,說起來誰信呢!只能當故事聽。所以歷史上把三皇定為太古時代的伏羲氏、神農氏、還有黃帝,這是見之于史的“三皇”,在殷商的歷史文獻上有文字可考。

遠古的天地人三皇,就演義為天上的玉皇大帝是天皇爺,掌管人的性,人要是做事虧良心、不講天理,天皇就降災給你,就收你的性。地府的閻王爺是地皇爺,主管人的命,人要是不孝父母、不講情理,地皇就降病給你,就收你的命。人間的皇帝是皇王爺,掌管人的身,人要是為非作歹、犯上作亂,皇帝就治你的罪,讓你失去人身自由。讓你相信有天地人三皇,無非是讓人學好,不要任著性子胡作非為,一旦積重難返,就悔之晚矣了。

果珍李柰,菜重芥薑。

果珍李柰,菜重芥薑。
海鹹河淡,鱗潛羽翔。

【譯文】
果子中最珍貴的是李和柰,蔬菜中最看重的是芥和薑。
海水鹹,河水淡;魚兒在水中潛遊,鳥兒在空中飛翔。

【釋義
果珍李柰,菜重芥薑

上面說到了自然的礦產和物產,下面又說到植物了。水果裡面的珍品是李子和柰子;蔬菜裡面最重要的是芥菜和薑。李子和柰子屬於同科植物,都能夠“和脾胃,補中焦”,不過柰子比李子的品種還要好,價錢也還要貴。柰子比李子個兒大一點,也是紫顏色,樣子有點像桃,俗稱“桃李”,但不是桃樹和李樹嫁接的品種。

芥菜和姜都是味辛,能開竅、解毒,都能排除人體的邪氣。《神農本草經》說:“芥味辛,除腎邪,利九竅,明耳目”;“姜味辛,通神明,去臭氣。”二者都是蔬菜中解毒調味的珍品,所以說“菜重芥薑”。

海鹹河淡,鱗潛羽翔。

這兩句很好理解,海水是鹹的,河水是淡的。長鱗的動物在水裡潛行,長羽毛的動物在天上飛翔。我們不說“長鱗的魚在水裡遊,長羽毛的鳥在天上飛”。因為“潛”是水下行的意思,長鱗甲在水中潛行的動物種類太多了,且不說龍,海龜、玳瑁一類的鱗甲動物也屬於鱗潛,只理解成魚就太狹隘了。

同樣,長羽毛能在天上飛的,也不僅僅是鳥。野鴨子、天鵝、白鶴都能飛,有一天我們能長了翅膀像天使一樣,我們也屬於“羽翔”一類的了。

學佛的最高境界叫“圓寂”,修道的最高境界叫“羽化”,現代生物學叫“返祖”現象,又長毛了嘛,總之是返璞歸真,回歸生命的起點了。(山人按:“羽化登仙”指人修道成仙後能飛升,“羽化”比喻人像鳥一樣能飛。飛禽長“羽”,走獸長“毛”。現代有的人長毛,稱之為“返祖現象”,與古代所稱的“羽化”有所不同。)

截止到此的這一部分文字,把開天闢地,日月星辰、氣象物候,天文曆法、自然物產,包括礦物、植物、動物,統統說盡了。然後開始將人類的遠古史和中國的太古史、上古史侃侃道來。

程顥

程顥

【原文】
程顥為越州僉判,蔡卞為帥,待公甚厚。初,卞嘗為公語:“張懷素道術通神,雖飛禽走獸能呼遣之。至言孔子誅少正卯,彼嘗諫以為太早;漢祖成皋相持,彼屢登高觀戰。不知其歲數,殆非世間人也!”公每竊笑之。及將往四明,而懷素且來會稽。卞留少俟,公不為止,曰:“'子不語怪、力、亂、神'①,以不可訓也,斯近怪矣。州牧既甚信重,士大夫又相諂合,下民從風而靡,使真有道者,固不願此。不然,不識之未為不幸也!”後二十年,懷素敗,多引名士。(邊批:欲以自脫。)或欲因是染公,竟以尋求無跡而止。非公素論守正,則不免於羅織矣。

〔評〕張讓,眾所棄也,而太丘獨不難一吊;張懷素,眾所奉也,而伯淳獨不輕一見。明哲保身,豈有定局哉!具二公之識,並行不悖可矣!蔡邕亡命江海積十二年矣,不能自晦以預免董卓之闢;逮既闢,稱疾不就猶可也,乃因卓之一怒,懼禍而從;受其寵異,死猶嘆息。初心謂何?介而不果,涅而遂淄,公論自違,猶望以續史倖免,豈不愚乎?視太丘愧死矣!
《容齋筆記》雲:會稽天寧觀老何道士,居觀之東廊,栽花釀酒,客至必延之。一日有道人貌甚偉,款門求見。善談論,能作大字。何欣然款留,數日方去。未幾,有妖人張懷素謀亂,即前日道人也。何亦坐繫獄,良久得釋。自是畏客如虎,杜門謝客。忽有一道人,亦美風儀,多技術。西廊道士張若水介之來謁,何大怒罵,合扉拒之。此道乃永嘉林靈噩,旋得上幸,貴震一時,賜名靈素,平日一飯之恩無不厚報。若水乘驛赴闕,官至蕊珠殿校籍,父母俱榮封。而老何以嘗罵故,朝夕憂懼。若水以書慰之,始少安。此亦知其一不知其二之鑑也!

【註釋】
子不語句:語出《論語》。
太丘:指東漢陳寔,因其曾任太丘縣令。
公論自違:公眾的評論與自己的言論相悖逆。

【譯文】
宋朝程顥擔任越州僉判時,蔡卞為元帥,對待程顥頗為優厚。當初,蔡卞對程顥說:“張懷素的道術非常神通廣大,即使是飛禽走獸,也可以呼喝差遣。張懷素說孔子殺少正卯時,他曾勸孔子說殺得太早了;漢高祖和項羽在成皋作戰相持不下時,他也曾多次登樓觀戰。不知道他現在有多大年紀了,大概不是世間的凡人吧。”程顥每次聽了這樣的話都偷笑不已。後來程顥去四明時,張懷素也正準備去會稽,蔡卞便示意程顥稍微等一下。程顥沒有等他,說:“孔子不談怪力亂神之事,因為這些內容不適合教育學生,張懷素的所作所為也接近神怪的跡象,州牧既看重他,士大夫又都逢迎他,老百姓更是盲目附和。真有道術的人是不會如此的。更何況,不認識他也未必不是件好事。”二十年後,張懷素東窗事發,供出一些與他有關係的名人。(邊批:想要把自己脫離幹係。)有人想藉機誣陷程顥,但後來因為找不到二人有絲毫的關係而作罷。如果不是因為程顥向來言行正直,沒有漏洞可尋,就不免要被人陷害了。

〔評譯〕張讓是大家都討厭的人,唯有陳寔卻肯去弔祭他的父親;張懷素是眾人所推崇的,而獨有程顥不肯與他見面。明哲保身,哪有固定的方法呢?如果能同時具有這兩位先生的見識,不相違背而行就可以了。蔡邕逃亡隱居長達十二年之久,還是不能隱藏自己的才名而被董卓徵召;既被徵召,他也還可以稱病不去,卻因為害怕董卓生氣,怕降禍於自己而最終順從了;並且受到董卓的寵幸,最後還為董卓之死而歎息。蔡邕起初心志耿介卻不能堅持到底,終於受到小人的影響,而違背自己的理念和言論,還希望繼續修纂歷史以求赦免,這不是很愚蠢嗎?蔡邕比起陳寰,真應該羞愧而死!

據《容齋筆記》記載:會稽天寧觀的何道士,住在觀裡的東廊,平日種花釀酒,有客人來就熱情地招待。一天,有個道人登門求見,其人容貌俊偉,善於言談,寫得一手好字。何道士很高興地招待他,此人待了好幾天才離開。不久有妖人張懷素謀亂,而張懷素正是前日他招待的道人,何道士因此受到連累,在牢裡待了很長時間才被釋放出來。從此,何道士害怕客人就像害怕老虎一般,並關起門來謝絕拜訪。某天忽然有一個道人,容貌也很俊美,又多才多藝,是西廊道士張若水介紹他來的,何道士不問青紅皂白開口大罵,關起門來不讓他進來。但沒想到這位道士是永嘉的林靈噩,其不久之後得到皇帝寵幸,顯貴一時,賜名靈素。林靈素平日接受別人一點恩惠,無不加倍報答。張若水乘驛車到京城去,官至蕊珠殿校籍,父母也都受到封賞;而何道士則因為曾經罵過他的緣故,早晚都擔心害怕。直到張若水寫信安慰他,何道士才稍微安心了些。這些事件是可以作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借鑒吧。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金生麗水,玉出昆岡。

金生麗水,玉出昆岡。
劍號巨闕,珠稱夜光。

【譯文】
金子生於金沙江底,玉石出自昆侖山崗。
最有名的寶劍叫“巨闕”,最貴重的明珠叫“夜光”。

【釋義】
金生麗水,玉出昆岡。

這兩句述說中國的物產,黃金和玉石都是非常珍貴、非常稀有的天然物產。黃金是百金之首,眾金之王,現代科技證明它的抗氧化作用很強,可以長久保存不變色、不變質、不生銹,自古以來都用黃金做流通的貨幣。

古人認為,黃金可以驅邪避凶,故此多用黃金做佩戴的首飾。中國最有名的沙金產地在麗水,就是雲南的麗江。當地的土人都在江邊篩沙瀝金,麗江因為出金沙,所以自古就被稱為金沙江。

玉石也是很珍貴的物產,相傳玉是山石千百年來受了日精月華而變化的,所以有“觀祥雲知山有美玉”的說法。好的玉石叫暖玉,拿在手裡感覺很溫暖,不像普通的石頭,冰涼邦硬。古人非常珍視玉,《禮記•玉藻篇》說:“古之君子必佩玉。”據說玉可以代主受過、保身平安,一旦有什麼意外事故發生,身上所佩戴的玉先破碎,所以“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昆岡是西北的昆侖山,在中國的西北邊陲,今天的甘肅一帶,是中國的第一大山。昆侖山分為三面八支,其中的一面在上古時代的中國境內,也是黃河的發源之地。昆侖山以出產美玉而聞名,是古代中國采玉的主要礦脈,同時它又是傳說中神仙所居之地,王母娘娘的洞府據傳就在西昆侖之上。

劍號巨闕,珠稱夜光。

這兩句讚歎世間的兩樣珍寶:寶劍和珍珠。

寶劍裡面最有名的是巨闕劍。戰國時期,越國有一位著名的鑄劍大師叫歐冶子,他平生鑄了五把最有名的寶劍,其中三把是長劍,兩把是短劍。長劍的頭一把就是巨闕劍,第二把叫純鉤劍、第三把叫湛盧劍。兩把短劍就是莫邪劍和魚藏劍,三長兩短五把劍全都鋒利無比。歷史上有專諸刺王僚的故事,說的是劍客專諸,受吳公子光收買,要刺殺吳王僚。僚王愛吃烤魚,專諸就假扮廚師,手托魚盤,魚肚子裡就暗藏利刃,趁機刺殺了王僚。那把鋒利的短劍就被後人稱作魚藏劍,三長兩短則成了意外災禍的代名詞。

珍珠裡面最著名的是夜光珠,但也只是傳說,沒有人親眼見過。真正的夜光珠據說能將十步左右的暗室,照得如同白晝一般,相當於現在的電燈泡,沒有100瓦也差不太多。歷史上有個大軍閥孫殿英盜墓,在慈禧太后的墓裡挖出一顆夜光珠,怕被治罪殺頭,就托人送給蔣介石了。這種夜光珠,屬於寶石一類的棱面晶體礦物,可以反光但不能發光。真正的夜光珠不是礦物質,而是傳說中鱗甲類動物多年修煉而成的寶物,是它們的命根子。

中國古代,有一本專門講神神怪怪故事的書,叫《搜神記》,裡面有一個隋侯珠的故事。漢朝有一個在隋地被封為侯的貴族,代表國家出使他邦。隋侯在路上看到一條受傷的蛇,在沙地裡翻滾,馬上要死了。他趕快用水把蛇救活,並將蛇帶到有水草的地方放生了。一年以後的一個晚上,隋侯做夢見到蛇來報答他,送他一顆夜明珠。夢醒一看,枕邊果然有一顆明珠,照得滿室通明。

龍天生就有一顆小珠,慢慢地越養越大,所以有獅滾球、龍戲珠的故事。蛇修煉成了有珠,蟹修煉好了有珠,大魚精也有珠,不是有成語“魚目混珠”嗎?龍,我們沒見過。

蛇、螃蟹、魚,等不到成精就都讓我們這些人精吃得差不多絕了。現在能看見的只有蛤蚌含藏的珍珠。蛤蚌的珠含有螢光物質,經燈光照射後才有螢光,持續時間很短,不能自動發光。
《淮南子》上有“蛤蟹含珠,與月盛衰”的故事。“蛤蚌育珠”,要在月圓之夜,皓月高懸,海面上風平浪靜。這時,蛤蚌的貝殼打開了,對著月亮,開合收放,吸收月華之光,那顆珠,慢慢地越養越大。“犀牛望星”的故事也是一樣的。犀牛到了月朗星稀的晚上,把它的獨角對著北極星,來吸收星精月華。所以,犀角與珍珠都是中藥裡面最寒涼的,因為它們吸收的是北極星和月亮的精華。

閏余成歲,律呂調陽。

閏余成歲,律呂調陽。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

【譯文】
積累數年的閏余並成一個月,放在閏年裡;古人用六律六呂來調節陰陽。
雲氣升到天空,遇冷就形成雨;露水碰上寒夜,很快凝結為霜。

【釋義】

閏余成歲
“閏余成歲”這句話,語出《尚書•堯典》,有曰:“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中國文化裡面發達最早、最系統的就是天文學,中國天文學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是我國傳統科技的一部分。為什麼中國天文學發達呢?因為中國是以農業立本、以農為主的國家,務農的根本是不誤農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時,不能胡來。所以中國歷代都有司天監,有“天官”,專門觀測天文氣象的變化,以此作為行政施治的根據,所以把日月五星合稱為“七政”。

國家、朝廷(政府)就要負責制定律曆,計算出二十四節氣的準確時間,來指導人們務農。中國的天文曆立法,歷來是太陰和太陽合參,乙太陰記月,太陽記年。我們現在使用的西曆是以西元記年的太陽曆,是根據太陽周天360度,運行365天制定的曆法,簡稱陽曆。
中國很早就有太陽曆,宋朝的科技著作,沈括的《夢溪筆談》裡就有詳細論述,但沒有正式頒佈使用,因為太陽曆與月律(月亮的節奏、節律)不符。月球品質輕、自轉速度快,繞地軌道是橢圓。月亮盈虧朔晦,一個週期近地點時是30天,遠地點時是29天,平均是29天多一點。這樣,一年加起來是354天,按照太陽曆算是365天,中間差了11天,這就叫閏餘。閏的意思是多餘,門裡王為閏,家裡養個王肥吃肥喝的,不是多餘是什麼?所以莊子說:“帝王者,聖人之余事也。”

一年相差11天,三年加起來就差了33天,多出一個月。這樣曆法與物候節律就不符了,十七年以後,六月份就要下大雪了。怎麼辦呢?只能每三年,加多一個月出來,這樣加出的這個月叫閏月,加閏月那年就叫閏年。平年是十二個月,閏年就是十三個月。多出的這個月加在哪呢?加在有節沒氣的那個月。24節氣中有12節、12氣,平分到每個月是一節、一氣。如立春是正月節,雨水是正月氣。陰曆的月律與年律有日差,轉三年以後就有一個月有節沒氣,因此設閏就加在這個月。所以讀歷史,有時侯閏八月,有時候閏十二月,不一樣。三年一閏只消化了30天,還多三天呢。五年閏兩回,天數又不夠,後來發現十九年閏七次最合適。

陽曆也同樣設閏,陽曆365天為一個自然年,但一個回歸年(歲)是365天又5小時48分46秒,多出的5個多小時,四年就累計到24小時了,多出一天,必須設閏將其消化掉。因此,陽曆每四年一閏,將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這樣平年的二月28天,閏年的二月29天。

“閏余成歲”的“歲”與“年”是兩個概念。年表示從今年的正月初一到來年正月初一的這一段時間,為自然年。歲表示從今年的某一節氣到明年的同一節氣的一段時間,為回歸年。

歲的本義是歲星,歲星就是木星,木星運行的軌跡叫太歲。用歲星紀年是我國天文曆法的另外一種。木星(歲星)12年繞天一周,每年行30度,為一個歲次。用之記載歷史事件,就記為:歲在某某。太陽曆紀年,歲星曆記歲,這樣年歲相符,就是“閏余成歲”。

律呂調陽
閏的問題解決了,曆法和四季在理論上總算能對上了,但是曆與四季氣候、與實際的物候,也就是二十四個節氣,是不是能夠配在一起呢?這就要用律呂來校正、調整了。什麼叫律呂呢?律呂是用來協調陰陽、校定音律的一種設備,現代音樂上叫定音管。

中國古代在音樂上有五音,宮商角徵羽,這是五個全音,再加上兩個半音,一個是4,一個是7,一共七個音。這七音是一個八度的自然音階,沒有音高,也就是沒有定調。怎麼辦?就要用律呂來給它定調,律呂就是定調用的律管和呂管。

黃帝時代的伶倫,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長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為九是陽的極數。然後按長短次序將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邊齊,下邊長短不一,像切大蔥一樣,留斜茬,然後插到土裡面。竹管是空的,裡面灌滿用葦子膜燒成的灰。這種飛灰最輕,叫暇莩。把這些管埋在西北的陰山,拿布幔子遮蔽起來,外面築室,絕對吹不到一點風,用它來候地氣,因為地下的陰陽二氣隨時都在變化。

到了冬至的時候,一陽生。陽氣一生,第一根九寸長、叫黃鐘的管子裡面的灰,自己就飛出來了,同時發出一種“嗡”的聲音。這種聲音就叫黃鐘,這個時間就是子,節氣就是冬至。用這種聲音來定調相當於現代音樂的C調;同時可以定時間,來調物候的變化,所以叫做“律呂調陽”。

十二根管分成六陰、六陽兩組。六根單數的屬陽,叫六律;六根偶數的屬陰,叫六呂。六律的第一個是黃鐘,六呂的第一個叫大呂,所以音樂裡有黃鐘、大呂之說。

如果再往下說,律呂之數用三分損益法,就是“先三分減一,後三分加一”。比如:黃鐘的管長九寸,其數為九。先進三,就是九的三倍(三次方)得數為729,再減一倍,得數是3645(729÷2=3645)。
這就是陰曆年加閏以後的天數,用律曆對應節氣勘定出來的調整數,與太陽曆的365只差半天。對務農來講,半天的誤差馬馬虎虎地可以接受。再深入下去討論就要看《漢書•律曆制》,就不是我們在這裡三言五語能說明白的了。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
這兩句說明雲雨霜露自然現象的形成。傳統科技認為,“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霜和露是同質的東西,只是露是液體的,霜是固體的。我們的地球,白天太陽出來以後吸熱,晚上日落以後再散熱。地氣是熱的,它往上散的時候,由於地表溫度逐漸降低,水蒸氣遇冷變成露水。夜晚氣溫進一步降低,它就結成霜了,特別是到了白露、霜降節氣的時候,完全變為白霜。

“露結為霜”這一句話出自《易經》。《易經•坤卦》裡有“履霜堅冰至,陰始凝也”的話。履霜,踩到霜了,你就要想到凍冰的時候快來了。陰始凝也,陰氣開始凝結了。這是告訴我們,看到霜,就要想到冰;看到一件事情的因,就要想到它應有的結果,不想要惡果,就不要造惡因。

楊榮

楊榮

【原文】
王振謂楊士奇等曰:朝廷事虧三楊先生,然三公亦高年倦勤矣。其後當如何?”士奇曰:“老臣當盡瘁報國,死而後已。”榮曰:“先生休如此說,吾輩衰殘,無以效力,行當擇後生可任者以報聖恩耳。”振喜,翼日即薦曹鼐、苗衷、陳循、高穀等,遂次第擢用。士奇以榮當日發言之易。榮曰:“彼厭吾輩矣,吾輩縱自立,彼其自已乎?一旦內中出片紙,命某人入閣,則吾輩束手而已。今四人竟是吾輩人,當一心協力也。”士奇服其言。

〔評〕李彥和《見聞雜記》雲:“言官論劾大臣,必須下功夫,看見眼前何人可代者,必賢於去者,必有益於國家,方是忠於進言。若只做得這篇文字,打出自己名頭,毫於國家無補,不如緘口不言,反於言責無損。”此亦可與楊公之論合看。

【註釋】
三楊:指楊士奇、楊榮、楊溥。為明英宗時內閣學士,也是明朝著名大臣,並稱“三楊”。
易:輕易,不慎重。

【譯文】
明朝宦官王振對楊士奇等人說:“朝廷的政事多虧三位楊先生的盡心盡力,然而三位先生年紀也大了,不知日後有什麼打算呢?”楊士奇說:“老臣當竭誠報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楊榮說:“先生別這樣說,我們已經老了,無法再為朝廷效力,而是應推舉一些可擔當國事的後輩,來報答聖上的大恩。”王振聽了很高興。第二天,楊榮便上書舉薦曹鼐、苗衷、陳循、高穀等人,這些人依次得到朝廷任用。楊士奇認為楊榮當天不應隨便說那些話。楊榮說:“王振已經很討厭我們了,我們縱然能互相扶持,難道能改變他討厭我們的心意嗎?一旦大內傳出只言片語,要命某人入閣,我們還是會束手無策。可現在這四個人畢竟都是我們的人,大家當同心協力才是。”楊士奇聽後非常佩服他的遠見卓識。


〔評譯〕李彥和《見聞雜記》說:“諫官要彈劾當政大臣,必須先下工夫仔細觀察研究,看看當下誰能接替這個職位,而且必須要比被參劾的人更賢明,必須有益於國家,才算是忠於進諫。如果只是做一篇漂亮文字,打響自己的名頭,對國家沒有絲毫益處,還不如閉口不言,反而可以無損於諫官的職責。”這種說法,可以和楊榮的觀點相互參考。

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譯文】
太陽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圓;星辰佈滿在無邊的太空中。

【釋義】

日月盈昃
談到日月星象就進入了中國傳統天文學的領域。中國的天文學不同於西方天文學,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是中國傳統科技的一部分。日月是最容易觀察的,同時也是與地球關係最密切的兩個星體。因為,其一日月離我們距離近。月亮距地球38萬公里,太陽距地球15億公里;其二我們在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陽表面直徑一樣大。中國人將日叫做太陽,把月叫做太陰,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就叫做七曜,或七政。

七曜,就是七顆光明閃耀的星球。日語裡面從星期一數到星期天,他們還再稱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金曜日等等,指的就是這七星。

盈指的是盈滿,這是針對月亮來說的;仄的意思是傾斜,是針對太陽說的。月亮十五是滿月叫盈,又叫望,望者日月相望也。每個月的陰曆十五,夕陽還沒落山,滿月已經升起來了。一日一月、一白一黃相對而望,蔚為瑰麗。每個月的初一,沒有月光的月體叫朔,每個月的最後一天也沒有月光,那叫晦。
初三到初七,慢慢有月牙出來了,開始是C形,像鐮刀一樣,叫新月。到了初八,是反著的D形,這叫上弦。十五是滿月,再到D形,是下弦,最後到一線殘月,然後就是晦。這是當月球與太陽處於同一直線的時候,二者的視表面積重合,月體完全遮住了太陽,看不見月光了。

仄指的是日西斜,太陽每天都東升西落,正午的時候位置最高,一過午時就叫仄。中國自己的天文學裡面講究黃道、白道和赤道,這是最基本的天體運行的軌道。

中國人出門做事,喜歡挑個黃道吉日。那什麼是黃道呢?黃道是太陽圍繞地球運轉一圈所形成的軌跡。有人一聽就跳起來了,胡說!不科學。太陽怎麼會圍繞地球轉呢?是地球圍繞太陽轉。我們說這要看基點在哪裡,如果以地球為基點,以太陽為參照物,在地球上觀察太陽的運動,確實是太陽圍繞地球轉。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來,晚上從西方落下去,我們看到的現象就是日升日落。我們換一種說法,說成:在地球上觀察太陽運動所形成的視運動的軌道就叫黃道。隨你怎麼說都是一回事。

黃道一個周天360度,分成十二個等份,叫做黃道12次或12宮。從子到亥,一宮30度,每月走一宮,十二宮走完,太陽轉了一個周天。

什麼叫白道呢?白道是在地球上觀察月亮圍繞地球轉一圈所形成的軌道,叫白道。地球赤道是在南北極之間,畫一條假想的平行線,把地球分成南半球北半球兩部分。天文赤道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以此為標記,天球上才有對應的九州分野。

月亮盈虧變化的一個週期,就是中國最早使用的太陰曆,太陰指的月亮。根據月光的盈虧變化來記載時間的長短,就是太陰曆,簡稱陰曆。夏商周三代各自有各自的曆法,我們現在用的是夏曆,也就是夏朝的太陰曆。

辰宿列張
這一句話,語出《淮南子》。《淮南子》一書是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及門客共同著作的。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曾孫,漢厲王劉長之子。《淮南子》中有一句:“天設日月,列星辰,調陰陽,張四時。”可見《千字文》的作者周興嗣,對五經和諸子百家讀得爛熟,可以信手拈來。

廣義的辰是星體的總稱,俗稱星辰。狹義的辰是北辰,指的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屬於現代天文學的大熊星座,可以用來辨方向、定季節。辰又指太陽所行黃道十二宮(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辰宮。

廣義的宿指的是星宿。星和宿有什麼區別呢?單顆的稱星,一顆以上的一團星、一組星,就叫宿。我們看看天上的星,基本上都是星座、星團,一疙瘩一塊的,根本數不出有多少個,只能叫一宿,一個星宿。
中國天文學最鼎盛的時代是隋唐時期,那時的星域分區,把視天球分成三大圈,又叫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垣是院牆,就是把星域分成三進的大院套。
然後再按東西南北,像切西瓜一樣把星域分成四塊,每一塊選擇七組星辰,每組都是恒星。
所謂恒星就是不動的星,像太陽一樣,今天是這樣,明天是這樣,一萬年還是這樣,永遠不變,便於觀察,便於比較。每一方有七組星宿,四七二十八,加起來是二十八組,就是二十八宿。

西方人不叫星宿,叫星座。星座是一個星群,如有大熊座、仙女座、雙魚座等等。西方天文學本有48個星座,以後希臘人又加上40個,總共88星座,都是根據西方神話傳說的人物、動物、器皿等命名的,例如射手座、水瓶座、金牛座等等,和我們中國的不一樣。

按中國古人的說法: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實際上,是把28宿連起來以後,看它的形狀像這四種動物。比如東方蒼龍,一共有七組星,“角亢氐房心尾箕”,把它們用線連起來,活像一隻回首收翹、奔騰不已的龍。龍宿居東,在季為春,升發溫和,我們是東方龍的傳人,龍的子孫,永遠不要忘記我們中國人的發祥地。

南方朱雀七組星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好像一隻展翅的孔雀。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連起來的形狀像只張口的老虎。北方玄武,“鬥牛女虛危室壁”分成兩組,一組像條蛇,另一組像只龜。

古人從小就對星宿非常熟悉,行文寫,信手拈來。如蘇軾的《前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鬥牛是北方玄武的兩宿,月亮運行到鬥牛之間,表示時值中夜了。現代科技發展了,我們對天文反而一竅不通了,中國的孩子參加國際組織的夏令營,居然不會在夜晚用星辰辨別方向,外國人很覺奇怪。

列是排列,陳擺開來的意思;張是張布,展開掛起來的意思。

兩句話聯起來,字面意思就是:
太陽升起來,又落下去。月亮滿了又缺,缺了又滿。
星辰閃爍張布,列滿了星空。

姚崇

姚崇

【原文】
姚崇為靈武道大總管,張柬之等謀誅二張,崇適自屯所還,遂參密議,以功封梁縣侯。武后遷上陽宮,中宗率百官問起居。五公相慶,崇獨流涕。柬之等曰:“今豈流涕時耶?恐公禍由此始。”崇曰:“比與討逆,不足為功。然事天后久,違舊主而泣,人臣終節也。由此獲罪,甘心焉。”後五王被害,而崇獨免。

〔評〕武后遷,五公相慶,崇獨流涕。董卓誅,百姓歌舞,邕獨驚嘆。事同而禍福相反者,武君而卓臣,崇公而邕私也。然驚嘆者,平日感恩之真心;流涕者,一時免禍之權術。崇逆知三思猶在,後將噬臍,而無如五王之不聽何也。籲,崇真智矣哉!

【註釋】
姚崇二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為武則天寵幸,宮中稱為五郎、六郎。
問起居:請安。
噬臍:指後悔已晚。

【譯文】
唐朝名臣姚崇任靈武道大總管的時候,張柬之等人謀劃誅殺武后寵幸的張易之、張昌宗二人,正趕上姚崇從屯駐之地回京,就參與了這個秘密計劃,後來因功封為梁縣侯。把武后遷往上陽宮時,中宗率領百官前去問安。張柬之等人相互稱慶,只有姚崇悲傷流淚。張柬之等人說:“現在哪裡是流淚的時候呢?這樣會惹禍上身的。”姚崇說:“和你們一起討平叛逆,本不算什麼功勞。然而侍奉武后已久,一旦分別,因而傷心哭泣,這是人臣應有的節義。如果因此獲罪,我也心甘情願。”後來柬之等人都被殺害了,只有姚崇倖免於難。


〔評譯〕武后遷入上陽宮,五公相慶賀,只有姚崇流淚傷心。東漢時董卓被殺,百姓載歌載舞,只有蔡邕嘆息不止。事情相同而遭遇的禍福卻相反。因為武后是君,董卓是臣;姚崇為公,蔡邕為私的緣故。然而歎息是感恩的真心表現,流淚卻是一時免禍的權術。姚崇想到武三思(武后的侄子)還在朝廷之上,日後必會報復,便不像其他幾人那樣忘乎所以。唉,姚崇真聰明啊!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譯文】
蒼天是黑色的,大地是黃色的;茫茫宇宙遼闊無邊。

【釋義】
這兩句話說的是開天闢地和宇宙的誕生。天地是怎樣形成的?宇宙形成以後的初期又是什麼樣子?都在這兩句話裡,不要小看這八個字。這兩句話都是引經,都語出有典。

天地玄黃
“天地玄黃”一句出自于《易經》。《易經》裡說“天玄地黃”,這裡為了押韻改作“天地玄黃”,這種不改動古人文字的引經,為明引。“宇宙洪荒”出自於《淮南子》與《太玄經》。《淮南子》裡說“上下四方叫做宇,古往今來叫做宙”。

作《太玄經》的是西漢的楊雄,他在《太玄經》裡說過“洪荒之世”的話。兩部經的話合起來就是“宇宙洪荒”,這種引經的方式叫暗引,所以這兩句話都是經典。

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看,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天的顏色是黑的,地的顏色是黃的。這不是無病呻吟嗎?能作為經典流傳幾千年嗎?那麼這兩句話的深層含義在哪裡呢?我只能試著解,大家來隨文入觀,看看能體會到哪裡。

天地這兩個字在古漢語裡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多,我們熟悉的太空之天與地球之地只是其中之一。要想弄明白天地二字的含義,必須要讀《易經》。《易經》是五經之首,講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陰陽之變的道理,中國的傳統文化,什麼《四書》、諸子百家,統統都是從《易經》這個根上發展出來的,學中國文化不讀《易經》是本末倒置。

《易經》上說:“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狀態的,現代物理學稱為大爆炸以前的那個超密度無限塌縮的粒子,中國文化叫太極。150億年以前,這個超密度的粒子瞬間發生大爆炸,形成了現在的物質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質凝集成星體,就是地;無形的空間擴展開來形成了太空,就是天。
《易經》說:“輕清者上升為天,陰濁者下降為地。”不是既形象又具體嗎?但這是物理的天地,物質世界的天地。在《易經》文化裡面屬於形而下的“器世間”,也就是物質世界。形而上是非物質的道的世間,那不是我們現有的智力能夠討論的,所以孔子說:“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存”是承認它確實存在,“不論”是暫且不討論,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一說就吵架,何苦呢!

對智慧高的人講真話,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對智慧不夠的人只能說淺話:太空是天,地球是地。同樣都是天地兩個字,深人有深解,淺人有淺說,各得其所。

玄,在顏色上指的是深藍近于黑的顏色,叫玄。在意義上來說,指的是高遠、高深莫測,叫玄。肉眼可見的天的顏色是藍色的,怎麼說是黑色呢?藍色是水的顏色,是海洋的顏色,日光照到海洋表面,光線反上去,我們看到的天空就是藍色。但是現在的宇航員到了太空中一看,黑漆漆的一片,只有恒星放射出點點微光,確實是黑色的,所以從顏色上說天玄是對的。此外天道高遠,像老子說的,形而上的天道的理體,玄之又玄,深不可測,是我們現有的智慧不能理解的。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測,所以叫天玄。

地黃也有兩重意思。我們中國的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確切地說,指的是先秦以前的文化,即夏商周三代,特別是周代的文化。上古時期,夏商周都在黃河流域立國、建都,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果再縮小範圍,應該說是黃河流域的文化。黃河是母親河,從昆侖山(約古宗列盆地)發源,彙集於星宿海,過磯石山,經九曲十八彎,從西北高原流下來,同時帶下來黃土形成了衝擊性平原。那水的顏色是黃的、土的顏色也是黃的,農作物黍、稷都是黃的,所以說地黃。

另一重的含義,宇宙中的天體,包括地球在內,都是大爆炸的產物,在初始狀態都是熾熱的物質。地球就將其溫度凝聚在地核的岩漿之內,並借助太陽不斷地補充。有溫度才可能有生命現象,在色譜分析上,玄色是冷色,黃色是暖色。地黃也是讚歎溫暖的大地有長養和哺育作用,所以中國人又把大地尊稱為“母親”。

天道高遠,地道深邃,黃也代表地道的深邃。迷信的人說:“人死了以後歸於黃泉,過了奈何橋就是黃泉道了。”話雖不可信,其意無非是指那個不為活人所知的另一個深邃的世界。

可見,要弄明白“天地玄黃”四個字,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宇宙洪荒
《淮南子》上說,上下四方叫做宇。上下四方又叫六合,所以宇是空間的概念。古往今來叫做宙,是歷史的承續,是時間的概念。宇宙一個說的是空間,一個說的是時間,代表了現代科學裡“時空”的觀念。我們今天所用的宇宙一詞,只是言物理的太空,只相當於古人所說的“宇”,沒有宙的概念。為什麼呢?因為時間不是客觀存在,是人的主觀感覺。空間狀態的延續是時間,脫離開空間就沒有時間,空間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空間拓展了時間就隨著延長了,反過來,空間縮小了時間也就隨著縮短了。
古人有“王質觀棋”的故事。晉朝的王質進山砍柴,看見松下有兩個童子在下棋,他就駐足觀了一盤棋。棋罷,斧子把兒已經爛了。回到家裡,同時代的人都過世了。可見空間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今天我們覺得時間不夠用,一天的時間比起我們小時候的一天,顯得很短。這很自然,因為空間縮短了。唐朝的玄奘去印度取經要走三年,現在坐飛機幾個小就到了,交通的便利縮小了空間,自然我們在時間的感覺上就縮短了。

此外,時間與物體的運動速度有直接關係。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宇宙中的品質、能量和速度可以互相轉化。宇宙的速度極限是光速,即30萬公里/秒,當運動速度到達光速,時間就趨近於零。超過光速運動,時間就倒轉了,就是科幻片裡描繪的“時光隧道”。到達這一步,人類才能說“進化”了,否則總是研究猴變人、人變猴的,一點新意都沒有。但問題是,零也是存在的一種形式,不是不存在。我們即使進入了時光隧道,也只是倒計時,還是沒有超越時空的束縛。

《金剛經》和《老子》是東西方兩大聖人教給我們破時空的經典,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所謂“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古代的讀書人沒有不讀這兩部經的,今天我們把它當作宗教著作拒絕接受,這是我們現代人的福薄,享受不了。

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後的早期狀態,是50億年以前(太陽系形成),那時地球的地殼很薄,溫度極高。造山運動引發了洪水,洪字的本義就是大水,指地球上的早期洪水說的。地球上的洪水至少鬧了三次,大禹治水的一次是最近的一次,大約在4000年以前。大禹平水患,定九州,這是人類史上出現的改造自然的最早的範例。

荒的本義是草木的蒙昧,指代的是遠古時期,人類還沒有出現以前,離現在至少是500萬年,那時的地球上還處在混沌蒙昧的狀態中。中國自古就有盤古開天地的故事,說的是盤古氏開天地。在久遠前天地還未分開的時候,有一個人,他像胎兒一樣盤縮在像雞蛋殼一樣的天地裡面睡覺,一睡就是一萬八千年。誰也不知道他有多少歲了,所以叫他盤古。他睡醒了以後覺得又黑又悶,就把這個雞蛋殼一斧子劈成了兩半。輕者上升為天,濁者下降為地,為了固定住天地,他每天身高長一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地終於被固定住了,盤古也化作了天地的一部分。這雖是個神話故事,但與宇宙大爆炸說有一點神似。

《千字文》簡介

《千字文》根據史書記載,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時期(502~549年)編成的,其編者是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古人多簡稱其為《千文》,它在“三、百、千”中雖排在最後,成書時間卻最早,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確切知道成書時間和作者的一部書。

《千字文》問世1400多年來的歷史表明,它既是一部優秀的童蒙讀物,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得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和喜愛。

《千字文》在中國古代的童蒙讀物中,是一篇承上啟下的作品。它優美的文筆,華麗的辭藻,令任何一部童蒙讀物都望塵莫及。

《梁史》中說:“上以王羲之書千字,使興嗣韻為文。奏之,稱善,加賜金帛。”唐代的《尚書故實》對此事作了進一步的敘述,該書說:梁武帝肖衍為了教諸王書法,讓殷鐵石從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每個字一張紙。然後把這些無次序的拓片交給周興嗣,讓他編成有內容的韻文。周興嗣用了一夜時間編完,累得鬚髮皆白。這件事在唐宋兩代多有記載,如《劉公嘉話錄》、《太平廣記》等,其內容與《尚書故實》基本相同。

《千字文》每4字一句,共250句,一千個字。其中有一字重複,即“潔”字,此字在文中出現兩次:“女慕貞潔”、“紈扇圓潔”。一些古人曾試圖加以修改,如宋人吳枋、明人郎瑛等。《千字文》通篇用韻,朗朗上口。

《千字文》行文流暢,氣勢磅礴,辭藻華麗,內容豐富。但由於時代久遠,很多內容已不易理解。現依據清人汪嘯尹、孫謙益的說法,對《千字文》的內容作大致介紹。

由汪嘯尹纂輯、孫謙益參注的《千字文釋義》將《千字文》分為四個部分,稱為四章。

從第一句“天地玄黃”至第三十六句“賴及萬方”為第一部分;

從第三十七句“蓋此身發”至第一百零二句“好爵自靡”為第二部分;

從第一百零三句“都邑華夏”至第一百六十二句“嚴岫杳冥”為第三部分;

從第一百六十三句“治本于農”至第二百四十八句“愚蒙等誚”為第四部分。

最後兩句“謂語助者,焉哉乎也”,沒有特別含義,將其單列出來。

《千字文》第一部分從天地開闢講起。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雲雨、霜霧和四時寒暑的變化;也就有了孕生於大地的金玉、鐵器(劍)、珍寶、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飛鳥遊魚;天地之間也就出現了人和時代的變遷。
《千字文》講述了人類的早期歷史和商湯、周武王時的盛世景光,即“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

《千字文》的第二部分重在講述人的修養標準和原則,即修身工夫。指出人要孝親,珍惜父母傳給的身體,“恭惟鞠養,豈敢毀傷”,做人要“知過必改”,講信用,保持純真本色,樹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譽,“信使可覆,器欲難量。墨悲絲染,贊羔羊”。接著文中對忠、孝和人的言談舉止、交友、保真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千字文》的第三部分講述與統治有關的問題。此章極力描繪都邑的壯麗,“宮殿盤郁,樓觀飛驚”。京城之中彙集了豐富的典籍和大批的英才,“既集墳典,亦聚群英”,重在敘述上層社會的豪華生活和他們的文治武功。最後描述了國家疆域的廣闊和風景的秀美“九州禹跡,百郡秦並……曠遠綿邈,岩岫杳。”

《千字文》第四部分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園生活,讚美那些甘於寂寞、不為名利羈絆的人們,對民間溫馨的人情嚮往之至。汪嘯尹、孫謙益的《千字文釋義》認為這部分是講“君子治家處身之道”,其觀點有一定道理,但顯得牽強,所以不加採用。

《千字文》第三部分講述上層社會,第四部分講述民間生活,在層次上是清楚的,完全不必從“治家處身”的角度去理解。

《千字文》與“三、百”相比,版本清楚,面貌原始,這使我們閱讀起來更加方便。


《千字文》三個字是本文的篇名,說明這篇文章是由一千個漢字編排而成的。中國漢字發展到今天共有二萬餘個方塊字。記載殷商和商以前文化的甲骨文,經過考古學家、文字學家多年的整理,發現共有三千字。其中二千個是占卜專用字,日常應用的文字僅有一千個。商朝有600年的歷史,常用字只有一千個。當然,那時字少是一方面,但從另一方面告訴我們,如果你真正能夠駕馭一千個漢字,已經是很了不起了。

中國自古就把語言和文字分開來,語言是語言,文字是文字,不用口語化的文字。因為古人發現語言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地域不同,時間不同,交流用的語言也不同,大概的規律是每30年一變。但是文字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永遠流傳下去。今天我們讀到這篇《千字文》,感覺就像又回到南北朝時代一樣,與作者周興嗣對面而坐,聽他侃侃而談。一切都是那樣鮮活,栩栩如生。

周興嗣,字思纂,生活在南朝宋、齊、梁、陳之中的蕭梁時期,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梁武帝時官拜員外散騎侍郎,武帝常命他作文章。六朝歷史上著名的《銅表銘》、《檄魏文》等文章,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本文作于梁武帝大同年間,即西元535~543年之間,距離現在有1400多年了。三國時期的書法家鐘繇曾寫過一篇《千字文》,但毀於西晉的動亂之中。王羲之又重新編綴過一篇,但文理音韻皆不佳。梁武帝為教育子侄,令周興嗣再次編撰。相傳武帝從王羲之所書的碑文中拓下一千個不同的字,然後把這一千張沒有秩序的紙片交給周興嗣,說:“卿家才思敏捷,為朕作一韻文可也。”周興嗣絞盡腦汁,只用了一夜的時間就編好了,但當他交文的時候,已經鬢髮霜白了。(故事見於《梁史》)

他只能用武帝給出的一千個字編排文章,像小孩子玩拼圖,而且還要押韻,所以說“周興嗣次韻”。次是編排次序,韻是按照韻部、韻腳,把它編排起來。因為是奉皇帝的旨意承辦的,因此前面加一個敕字,敕就是皇帝的昭命。

員外散騎侍郎是他的官階,這是漢朝設的官職。南北朝時期距兩漢並不太久,仍然沿用漢的制度。散騎的原意是沒有很具體的事情做,只是散跟在皇帝身邊的顧問侍從。

侍郎是當時政府部門“省”(以後稱“部”、“院”)的最高領導,但明清兩代的侍郎為副職,部門的正職叫尚書。員外是正常編員以外加設的職位,因為皇帝有旨,特別在正常編制之外,再加一職。所以周興嗣這個侍郎就叫敕員外散騎侍郎。

《千字文》全文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宇宙的誕生、開天闢地開始講起,講到日月星辰、氣象物候、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一直講到人類出現以後,中國太古和上古時期的歷史。最後以人類社會組織的出現和王道政治制度作為結尾。這部分內容既自成體系,又是下面三部分的奠基,非常重要。

下面看第一部分。

劉大夏

劉大夏

【原文】
天順中,朝廷好寶玩。中貴言,宣德中嘗遣太監王三保使西洋,獲奇珍無算。帝乃命中貴至兵部,查王三保至西洋水程。時劉大夏為郎,項尚書公忠令都吏檢故牒,劉先檢得,匿之。都吏檢不得,復令他吏檢。項詰都吏曰:“署中牘焉得失?”劉微笑曰:“昔下西洋,費錢穀數十萬,軍民死者亦萬計。此一時弊政,牘即存,尚宜毀之,以拔其根,猶追究其有無耶?”項聳然,再揖而謝,指其位曰:公達國體,此不久屬公矣。”
又,安南黎灝侵佔城池,西略諸土夷,敗於老撾。中貴人汪直欲乘間討之,使索英公下安南牘。大夏匿弗予。尚書為榜吏至再,大夏密告曰:釁一開,西南立糜爛矣。”尚書悟,乃已。

〔評〕此二事,天下陰受忠宣公之賜而不知。

【註釋】
宣德句:指鄭和下西洋事。
此不久屬公矣:指兵部尚書之職不久當屬劉大夏。
糜爛:指民生受到破壞。

【譯文】
明朝天順年間,明英宗愛好蒐集奇珍異寶。有宦官說,宣德年間,朝廷曾派遣三保太監出使西洋,得到無數的珍奇寶物。於是英宗就命宦官到兵部,查看三保下西洋之時的航海路線。當時劉大夏任兵部侍郎,兵部尚書項忠命令都吏查閱舊公文檔案,尋找相關資料。劉大夏先找到,便偷偷藏了起來,都吏怎麼找也找不到,項忠又命令別的吏員去找。項忠質問都吏道:“官署中的舊公文怎麼會遺失呢?”劉大夏笑著說:“三保太監下西洋,花費數十萬錢,犧牲了上萬的軍民,這是當時朝政上的一大弊端,即使公文還在也應該毀掉,以期永遠消除這件事情而帶來的壞影響,現在還追究它有沒有乾嗎?”項忠又驚又奇,再三稱謝,指著自己的職位說:“先生通達大體,這個位子不久就應該屬於先生了。”
還有一次,安南的黎灝侵佔城池,向西侵略夷人,後來在老撾打了敗仗。宦官汪直想乘機討伐他,派人來要當年英公下安南的舊文檔資料,劉大夏卻將公文偷偷藏起來不給。項忠因此幾次責打負責文書的官員,追查此事。劉大夏秘密告訴項忠說:“仗一旦打起來,西南各地就要飽受戰爭之苦了。”項尚書聽了立即醒悟過來,併中止追查此事。

〔評譯〕這兩件事都是天下人暗中受了劉大夏的好處卻不知道啊。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司馬光‧韓琦

司馬光

【原文】
交趾貢異獸,謂之麟。司馬公言:“真偽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為瑞;若偽,為遠夷笑。願厚賜而還之。”
〔評〕方知秦皇、漢武之愚。

【註釋】
交趾:古地名,今越南。
司馬公:司馬光,字君實,歷官宋仁宗、英宗、哲宗三朝,著名史學家,著有《資治通鑑》。

【譯文】
宋朝時,交趾國遣使向宋朝進貢來一隻珍奇異獸,說是麒麟。司馬光說:“大家都不知道麒麟是什麼樣子,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但不是它自己出現的,就算不得吉祥的象徵;如果是假的,恐怕還會被遠方的夷狄所笑。聖上應該厚賞使者,讓他帶回去。”

〔評譯〕由此可知,秦始皇、漢武帝一味醉心於四方進貢珍奇異獸作為祥瑞,有多愚昧啊!


韓琦

【原文】
太宗、仁宗嘗獵於大名之郊,題詩數十篇,賈昌朝時刻於石。韓琦留守日,以其詩藏於班瑞殿之壁。客有勸琦摹本以進者。琦曰:“修之得已,安用進為 ​​客亦莫諭琦意。韓絳來,遂進之。琦聞之,歎曰:昔豈不知進耶?顧上方銳意四夷事,不當更導之耳。
石守道編《三朝聖政錄》,將上。一日求質於琦,琦指數事:其一,太祖惑一宮鬟,視朝晏。群臣有言,太祖悟,伺其酣寢,刺殺之。琦曰:“此豈可為萬世法?已溺之,乃惡其溺而殺之。彼何罪?使其複有嬖,將不勝其殺矣。”遂去此等數事。守道服其精識。

【註釋】
大名: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為宋之北京。
石守道:石介,字守道。
晏:晚。

【譯文】
宋太宗、仁宗都曾經在大名府郊外畋獵,併題過數十首詩。賈昌朝任大名知府時,把這些詩都刻在石碑上。韓琦到了大名後,則把這些石碑藏在了班瑞殿的襯壁內。有人勸韓琦拓片摹本呈獻給皇帝。韓琦說:“保存起來就可以了,何必呈上去呢?”這個人不理解韓琦的用意何在。韓絳來到大名以後,就把詩臨摹下來上呈給皇帝了。韓琦知道此事後,嘆息道:“我從前難道不知道把詩呈獻給皇上可以討好賣乖嗎?只是顧慮到皇上正血氣方剛而銳意平定四夷,不應該愈加引導他這樣做了。”

石介編撰《三朝聖政錄》,準備呈獻給皇帝。有一天他來請教韓琦的意見,韓琦指出其中有幾件事不可上,其中一件是,太祖沉迷於一個宮女的美色,以致經常延誤上朝時間。群臣有些非議,後來太祖覺悟了,便乘宮女熟睡時把她殺了。韓琦說:“這件事難道可以作為萬世效法的典範嗎?已經沉迷於她,卻又因為悔恨自己的沉迷而殺害無辜之人。她有什麼罪過?假使以後又有寵幸的人,那就要殺不勝殺了。”於是石介便刪去了幾件類似這樣的事,同時他也十分佩服韓琦精到的見識。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徐達

徐達

【原文】
大將軍達之蹙元帝於開平也,缺其圍一角,使逸去。常開平怒亡大功。大將軍言:是雖一狄,然嘗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將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則縱之固便。”開平且未然。及歸報,上亦不罪。

〔評〕省卻了太祖許多計較。然大將軍所以敢於縱之者,逆知聖德之弘故也。何以知之?於遙封順帝、赦陳理為歸命侯而不誅知之。

【註釋】
大將軍達:徐達,明開國元勳,朱元璋即位後,以徵虜大將軍率師北定中原,入燕京,滅元。
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閃電河北岸,為元朝上都。
常開平:常遇春,朱元璋大將,與徐達齊名,死後追封開平王。
一狄:一個胡人。

【譯文】
洪武初年,大將軍徐達把元順帝圍困在開平時,故意放開一個缺口,讓順帝逃走。常遇春很生氣,因大將軍的做法使自己沒能立下大功。徐達說:“他雖是夷狄之人,然而畢竟曾久居帝位,號令天下。如果抓到了,我們的主上怎麼處置他才好呢?是要封他為王為侯呢,還是殺了他以出氣。我認為主上兩者都不會,所以故意使他逃跑,這樣也最合適。”常遇春一時還不能同意他的看法。後來回京師稟報,明太祖朱元璋果然並未怪罪。


〔評譯〕徐達此舉替明太祖省掉不少麻煩。然而徐達之所以敢私自這樣做,是因他揣摩透了朱元璋心理的緣故。徐達從哪裡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想法呢?是從當初朱元璋遙封元順帝、赦免陳友諒的兒子陳理並封其為歸命侯而不殺這兩件事知道的。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安禮章第六

此章分為兩段。第一段:以排比的方法,對仗的文體,闡發了明辨盛衰、通曉成敗、審察治亂、追本溯源、揆度未來的“韜略”。
第二段:總括了全書的中心思想和目的。

怨在不捨小過;

此句與上章說的“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雖然語言有些不同,但其大意,均指待部下不宜於念怨不休。若小過不赦,以致日積月累,必然愈結愈深,釀成深而不可解的大怨。

患在不預定謀;

老子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大凡眼前遭受的禍患,都在事先沒有料到,沒有預見和預防。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天理昭彰,毫髮不差。福不是憑空而來,禍豈是無因而至?常能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行利人利物的善事,必種下福因;若常行妨國害民的惡事,必種下禍根。

飢在賤農,寒在惰織;

常言道:“出門不彎腰,進門無柴燒。”惰於耕作,不盡力農桑,雖遇豐年,仍會無收,無收豈不挨餓?懶於紡織,即使有絲棉萬擔,仍會無衣遮體。

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懷德行仁,利天下之利,則得人。得人必眾人擁戴,眾人擁戴,則自然安泰。喪失了本身的事業,則無處依棲。無處依棲,則自然困危。

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人類的榮辱貧富,猶如草木逢四時之往復。時臨春夏,為得時,則有生長繁茂之榮富。逢秋冬,是失時,必遇凋零枯落之貧辱。

上無常躁,下多疑心;

*:躁:浮躁,急躁。

朝廷的政令法度,規章科條,宜於穩定,君主的態度、表情應鎮靜威嚴,不可朝令夕改,輕浮躁動,喜怒無常,這樣,在下的臣民才能不生疑心。民無疑心,自然親近。故老子曰:“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輕上生罪,侮下無親;

下級對上級傲慢輕視,必得加罪;上級對部下殘虐侮辱,是為侮下,侮下必眾叛親離。

 近臣不重,遠臣輕之

君主若對靠近身邊的大臣輕蔑,在遠處的臣子自然灰心,不肯效力。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忠誠渾厚的人,以己推人,故不疑人;奸詐詭滑的人,以己推人,故不信人。

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

*:枉:在此處應按不正、邪僻講。
常言道:“欲知其人,先知其友。”《周易·繫辭上傳》中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放僻邪侈的小人與正人君子“不相為謀”,心地彎曲、處事不公的人與端方正直的賢人,其心不一,言行不同,難以共事。

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

君主昏暗則國危;輕信讒言、阻絕忠諫,則賢人自避;權奸橫行,則政亂;惡黨逞能,則善良自隱。
《黃石公三略·下略》中說:“傷賢者,殃及後世;蔽賢者,身受其害;嫉賢者,其名不全。”

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

《黃石公三略·下略》雲:“進賢者,福流子孫,故君子急於進賢,而美名彰焉。”
真誠渾厚地愛才,是急於求賢的表現。喜愛樂得賢人者,必以寬仁厚德養人。

國將霸者士者歸,邦將亡者賢先避;

 “在此處應按強大、興旺、繁榮昌盛、實力最強講​​。此句大意是說,國家將要強盛時,天下有才能的志士就主動來投歸。國邦將要敗亡時,賢人君子就提前逃走。志士賢人的歸避,是國邦興亡的先兆。

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遊,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

參天大樹,不可能在貧瘠的沙石灘上生長;未有知其修的北冥鯤魚,不會在沼澤灘中游泳;非梧桐不棲鳳凰,大鵬不會在蓬蒿之間翱翔;在深山密林中生活的虎豹,不能在樹木稀少的地方藏身。因此,欲成就功業,必須招賢納士;欲得賢人誌士來歸,則必須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生活、工作環境。

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峭:陡直,嚴峻。

山過分陡直嚴峻,則極易崩潰;澤過份盈滿,就會向外流溢。此句大意,是以“山峭”、“澤滿”為例比喻人自高、自滿必然自食其惡果。

棄玉取石者盲;

拋棄美玉而揀取賤石,是目盲看不清的原故。此以“棄玉取石”比喻拋棄忠貞直諫的賢人,反而重用花言巧語的小人,是盲目行為。

羊質虎皮者辱;

羊的質體,披著虎的外皮,猶如一個無知的小人,穿著君主的衣裝。這種表裡不一的冒牌貨,非但不是榮耀,而且是莫大的恥辱。

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

衣不提起領則襟袖倒置而無緒;行走只望天上,則不知地下之高低,必有失足之險。此句的含義是說:治國統軍,必鬚根據事體的輕重緩急,撮其要,抓其綱,挈其領。只有如此,方可免除本末倒置之弊。再如,只顧應對上層,不知下民百姓的實情,猶如走不視地,必有傾覆之危。

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宮殿屹立,全憑柱石的撐力。國邦興盛,全賴大臣的效力。因此,柱子蠱朽,屋自倒毀;大臣劣弱,國自傾覆。

足寒傷心,人怨傷國;

足在人體的下部,但足下的湧泉穴可通四肢百脈,若一受寒,必傷元陽之氣。
民雖處下,卻是國基,若怨聲載道,必挫國銳。

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人先弊;

*:隳:毀墜。

山將要崩裂時,山腳下首先崩塌毀墜。國家將要衰亡時,百姓首先窮困破弊。所以,山下的毀墜是山崩的前兆,人民的破弊,是國衰的先徵。

根枯枝朽,人困國殘;

樹木的根腐爛了,枝葉就會枯朽;人民困苦了,國家就會衰敗。
由上文“走不視地者顛”至此節的“人困國殘”為止,均指欲得治國統軍,必須重視大臣的素質,注重百姓生息。貧困是國衰的徵兆,因此必須把經濟搞上去。只有民富國強,才能長洽久安。

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

常言道:“前車之覆,後車之鑑。”前邊的車傾覆了,如再沿著前車的軌道走,仍會翻車。因此,走亡國君主的道路,仍會滅亡。

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蹟者須避之;

已經生出的是禍患,應當慎其將來的再發生。厭惡現有腳跡,必須避免再重行。此句是說,凡事應溯本求源,防患於未然,慎審於未萌,應知錯必改,避免重犯錯誤。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周易·繫辭下傳》說:“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怕危險,就有對危險的預防;怕喪亡,就有對喪亡的戒備。凡事有了預防和戒備,方可轉危亡為安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

*:鐘:聚集。

人類雖有榮辱貴賤之分,吉凶禍福之別,成敗盛衰之殊,治亂存亡之異,但溯其本,求其源,皆因得道、失道所至。
立身行事,順天理,合人情,尚自然,與蒼生同憂樂,是為有道。背理循私,橫暴強梁,放僻邪侈者,是不道。大寰宇內,萬物皆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寡助之至,天下叛之。”順之則吉,叛之則兇。
順者,萬姓共戴,自然福祿所至;叛者,生靈共怨,自然災禍所歸。吉凶的來臨,禍福的侵擾,並非神聖有意的降使,而是自然之勢的集會。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操持四書、六藝,必有仁義的情懷;修悟南華、道德,必有清靜自然的心境;久玩文墨,則長於文章;常操牌棋,則可精於博奕。
謀慮不遠,必常有眼前的憂患。朱柏廬曰:“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同志相得;

蘇秦張儀抱同一志向,求學於鬼穀子,故相得合縱、連橫之策。

同仁相愛;

大舜與禹王因同樣對生靈有仁慈之心,故能教民耕作,治洪水而歸東流,相憂於萬民生息。

同惡相黨;

同為強盜,皆有惡行,同有殺人劫舍的強盜之志,必相互結夥為匪徒。在朝庭常有奸臣貪官臭味相投,互相勾結,狼狽為奸,結黨營私,禍國殃民。

同愛相求;

同愛於文者,必在文科上相探求;同愛於武者,定在武場上相切磋。

同美相妒;

無論男與女,若同愛一個人,必有相互嫉妒之心。美人之間也互相嫉妒。

同智相謀;

張商英注:“劉備、曹操、翟讓、李密是也氣這是智力競爭,智力戰。

同貴相害;

處於同一個榮貴的位職,唯恐自己失權失勢,必互相暗設機關,相為謀害。

同利相忌;

同做一行生意,必暗中競爭而企圖擠掉對方。

同聲相應,同氣相感;

張商英注:“五行、五氣、五聲散於萬物,自然相感應也。”同頻電波互相感應。

同類相依;

境遇相同的人,必相互依靠,相依為命。

同義相親;

伯夷與叔齊因同講義氣,故能相親至死而已。劉關張桃園結義,親如兄弟,至死不變。

同難相濟;

隋末李世民與縣令劉文靜,因同受暴君楊廣迫害,故能相互救助,揭竿而起,滅隋興唐。

同道相成;

具有共同信仰、共同目標的人,能相互幫助,相輔相成。

同藝相規;

木匠同藝,故同用一種角尺;瓦工同藝,故相用一種繞錐。

同巧相勝;

同會一種技巧,必相互爭勝。

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萬事萬物,無論大小、多少,各因稟賦,而成性體,各因稟賦的氣質不同,隨著不同的氣質各有所事,各有所從。但皆有數有理,隨著各自的理數,只可順而不可違。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釋:寬容,赦免。

自己存心邪僻,處事橫暴,有過錯輕忽,不加自責,或文過飾非,反而對別人尚言教,施法令,予以苛責。這樣在事理上是逆而不通。逆而不通則難教,難教則亂。如果自己持身正大,處事端方,必可理直氣壯,事事順利,不必多尚言教。少施法令,而民可在德馨中自然潛移默化。張商英注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樸,化之順者也。”

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本書六章所包羅的條目和法則,總括了修身、齊家、治國之道的方方面面。正如張商英贊曰:“則鬼神變化,皆不能逃吾之術,而況於刑名度數之間者歟……”  

宋太祖

宋太祖

【原文】
初,太祖謂趙普曰: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十易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普曰:“由節鎮太重,君弱臣強,今唯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語未畢,上曰:“卿勿言,我已諭矣。”頃之,上與故人石守信等飲,酒酣,屏左右,謂曰:“我非爾曹之力,不得至此,念汝之德。無有窮已,然為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今終夕未嘗安枕而臥也。”守信等曰:“何故?”上曰:“是不難知,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守信等皆惶恐頓首,曰:“陛下何為出此言?”上曰:“不然,汝曹雖無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貴何?一旦以黃袍加汝身,雖慾不為,不可得也。”守信等乃皆頓首,泣曰:“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憐,指示可生之路。”上曰:“人生如白駒過隙,所欲富貴者,不過多得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汝曹何不釋去兵權,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久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君臣之間,兩無猜賺。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謂生死而骨肉也。明日皆稱疾,請解兵權。
熙寧中,作坊以門巷委狹,請直而寬廣之。神宗以太祖創始,當有遠慮,不許。既而眾工作苦,持兵奪門,欲出為亂。一老卒閉而拒之,遂不得出,捕之皆獲。
神宗一日行後苑,見牧豭豬者,問:“何所用?”牧者曰:“自太祖來,常令畜,自稚養至大,則殺之,更養稚者。累朝不改,亦不知何用。”神宗命革之,月餘,忽獲妖人於禁中,索豬血澆之,倉卒不得,方悟祖宗遠慮。

〔評〕或謂宋之弱,由削節鎮之權故。夫節鎮之強,非宋強也。強幹弱枝,自是立國大體。二百年弊穴,談笑革之。終宋世無強臣之患,豈非轉天移日手段?若非君臣偷安,力主和議,則寇準、李綱、趙鼎諸人用之有餘。安在為弱乎?

【註釋】
唐季:唐朝末年。
稱疾:以生病為托詞。
豭豬:公豬。
李綱:字伯紀,兩宋之交著名抗戰派大臣,因對金人主戰而被貶謫。
趙鼎:字元鎮,南宋大臣,因與秦檜政見不合,被謫嶺南。

【譯文】
當初,宋太祖對趙普說:“自從唐末以來短短數十年之間,天下稱帝王者不下十姓,戰亂不止,民不聊生,這是什麼緣故呢?”趙普說:“這是由於藩鎮太強,皇室太弱的緣故。如今應該逐漸削弱他們的兵權,限制他們的軍餉,把他們的精銳部隊收歸中央,這樣的話天下自然就能安定了。”趙普話未說完,太祖就說:“你不用再說,我已經明白了。”不久,太祖和老朋友石守信等人一起喝酒,喝到盡興之時,太祖摒退左右侍從,對他們說:“如果沒有你們的協助,我就不會達到今天這種地步,想到你們的恩德,實在深厚無窮。然而做天子也非常艱難,實在不如當節度使時快樂。我現在整晚都內心憂慮,睡不好覺。”石守信等人問:“為什麼呢?”太祖說:“這個不難明白。天子這個位子又有誰不想坐呢?”石守信等人都惶恐地叩頭說:“陛下您為什麼這樣說?”太祖說:“你們自己雖然沒有這樣的意思,可是如果你們的部下想要富貴,有一天也把黃袍強加在你們身上,就算你們不想做也不行啊!”石守信等人叩頭流涕道:臣等愚蠢,都沒有想到這一點,希望陛下可憐我們,給我們指點一條生路。太祖說:人生苦短,恰如白駒過隙,追求富貴亦不過是多得一些金錢,多一些享樂,使子孫不致貧困罷了。你們何不放棄兵權,購買良田美宅,為子孫立下永久的基業,再多安置些歌舞美女,每天喝酒作樂頤養天年。如此君臣之間也就不會互相猜疑,這樣不是很好嗎?”石守信等人再次拜謝說:“陛下這樣體恤顧念我們,恩同再造。”到了第二天,這些人便都宣稱自己生病,請求解除兵權。
宋神宗熙寧年間,皇家作坊的工人認為坊間門巷彎曲狹窄多有不便,請求改直拓寬,神宗認為門巷尺度是太祖創制的,必有遠慮,不同意改建。後來,很多人因為工作太苦,心生不滿,手拿兵器想衝出來作亂。結果只用一個老兵把巷門關閉拒守,他們便都無法出來,全部被擒獲。
有一天神宗在後園裡遊玩,看見有人在放牧公豬,便問有什麼用處,牧養的人說:“自太祖以來,就命令養一隻公豬,要把它從小養大,然後殺掉,再重新換養小的,幾代都沒有改變,也不知道到底有什麼用。”神宗便命令把這件事取消了。一個多月以後,宮內忽然捉到施妖術的人,要找豬血來澆他卻找不到,神宗這才領悟到祖先的遠慮。


〔評譯〕有人說宋朝的衰弱,是由於削奪藩鎮的兵權造成的。其實藩鎮強大,並非朝廷的強大。強幹弱枝才是立國之本。從安史之亂以來兩百多年所累積的國家大害在談笑間就消除了,在整個宋朝始終沒有強臣之患,這難道不是極為高明的手段嗎?如果不是宋朝君臣上下大都苟且偷安,力主和議,那麼,任用寇準、李綱、趙鼎等人來對付北虜,就足夠了,哪裡會有衰弱之譏呢?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宋太祖何真

宋太祖何真

【原文】
宋藝祖推戴之初,陳橋守門者拒而不納,遂如封丘門,抱關吏望風啟鑰。及即位,斬封丘吏而官陳橋者,以旌其忠。宋太祖
至正間,廣東王成、陳仲玉作亂。東莞人何真請於行省,舉義兵,擒仲玉以獻。成築砦自守,圍之,久不下。真募人能縛成者,予錢十千,於是成奴縛之以出,真笑謂成曰:“公奈何養虎為害?”成慚謝。奴求賞,真如數與之。使人具湯鑊,駕諸轉輪車上。成懼,謂將烹己。真乃縛奴於上。促烹之;使數人鳴鼓推車,號於眾曰:“四境有奴縛主者,視此!”人服其賞罰有章,嶺表悉歸心焉。

〔評〕高祖戮丁公而封項伯,賞罰為不均矣;光武封蒼頭子密為不義侯,尤不可訓。當以何真為正。

【註釋】
宋藝祖:宋太祖趙匡胤武藝高強,宋代就有人稱其為“宋藝祖”。
陳橋守門句:汴京城北城牆一共四門,陳橋門為最東門,封丘門在其西。
行省:行中書省的簡稱,是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蒼頭:奴僕別稱。

【譯文】
宋太祖趙匡胤剛剛黃袍加身的時候,陳橋門的守門官員拒絕讓他進城。太祖無奈只好轉到封丘門,封丘門守關吏見形勢如此,老遠就大開城門迎太祖進城。太祖即帝位以後,立即處死封丘門的官吏,而給陳橋門的守門官員加官晉爵,以表彰他的忠義。
元順帝至正年間,廣東人王成和陳仲玉起兵謀反。東莞人何真時任廣東行省右丞,向行省請命,自己組建義兵,抓住了陳仲玉獻給朝廷。而王成卻在險要之處建寨自守,何真圍攻了很久都難以攻破。於是,何真懸賞一萬錢捉拿王成,王成的家奴貪圖小利,綁了主人來求賞,何真笑著對王成說:“你怎麼養虎為患啊?”王成為此甚感慚愧。他的家奴請求賞錢,何真如數給了他,卻又派人準備湯鍋,並把湯鍋架在轉輪車上。王成很恐慌,以為何真要烹殺自己。但沒想到何真卻把那家奴綁起來放在湯鍋上,催促部下將他煮了;又叫幾個人敲鼓推車在大街上遊行,當眾宣佈:“境內有家奴敢捆綁出賣主人的,以後都依照這種辦法處理!”大家佩服他賞罰分明,嶺南地區的人於是開始從內心裡歸順朝廷。


〔評譯〕漢高祖劉邦殺死忠心於項羽的丁公,而封賞保護自己卻愧對項羽的項伯,賞罰實在是不公平啊;漢光武帝封奴僕之子為不義侯,這種做法更不足取。何真的做法才是最值得稱道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