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王樸 習馬練刀法

王樸

【原文】
周世宗時,拾遺王樸獻《平邊策》,略雲:
“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當今唯吳易圖,東至海,南至江,可撓之地二千里。從少備處先撓之,備東則撓其西,備西則撓其東。彼奔走以救弊,則奔走之間,我可窺其虛實。避實擊虛,所向無前,則江北諸州舉矣。
既得江北,用彼之民,揚我之兵,江南亦不難下也。江南下,而桂、廣、岷、蜀,可飛書召之矣。吳、蜀既平,幽必望風而至,唯並為必死之寇,必須強兵力攻,然不足為邊患也。”
世宗奇之,未及試,其後宋興,卒如其策。

【注釋】
周世宗:五代後周周世宗,本為周太祖郭威養子,即位後勵精圖治,威震四鄰。
王樸:少舉進士,明敏多才智,通陰陽律曆。入宋後官終樞密使。進《平邊策》時為比部郎中,非拾遺。
《平邊策》:周世宗時,宇內割據政權有南唐、吳越、後蜀、北漢、南漢、荊南、楚,另外契丹還佔有幽燕大片土地。此言平邊,即消除這些政權。

【譯文】
後周世宗時,拾遺王曾提出《平邊策》,內容大意是:
攻佔土地的基本原理,一定要從容易的地方著手。放眼天下,當今只有吳國容易攻佔。它的土地遼闊,東到海,南至江,將近兩千里。我們從吳國防備最薄弱的地方開始進攻,他們防備東方,我們就進攻西方,他們守備西方,我們就攪亂東方。
他們一定會奔走救援,在奔走之間,我們就能看出他們的虛實、強弱,然後我們避開防衛堅固的地方,攻擊武力薄弱的地方,這樣一來一定戰無不勝。那麼長江北岸的各州,都將歸我們所有。
取得江北之後,就利用江北的百姓,繼續我們征討江南的計畫,那麼江南也不難取得了。江南一旦到手,那麼桂林、廣東、四川、巴蜀等地,就只需傳遞一兩封諭示文書便足以叫他們投降。吳、蜀既已平定,那麼燕地一定聞風歸附,只有河東,是拼死也不會歸附的匪寇,必須要出動強大的兵力來攻取,但也不足以構成我國的邊患。”
周世宗對這個建議頗為讚賞,可惜還來不及照這個策論去做就病死了。日後宋朝代之而起,宋主就是按照這計策實行的。

習馬練刀法

【原文】
北虜馬生駒數日,則系騍馬於山半,駒在下盤旋,母子哀鳴相應,力掙而上,乃得乳。
漸移系高處,駒亦漸登,故能陟峻如砥。今養馬宜就高山所在放牧,亦仿其法,馬自可用。
又,倭國每生兒,親朋斂鐵相賀,即投于井中。歲取鍛煉一度,至長成刀,利不可當。今勳衛之家,世武為業,而家無銳刃。愚意亦宜仿此,箕裘弓冶,不足為笑也。

【注釋】
箕裘弓冶:《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良冶、良弓,指冶金、造弓的能手。冶金者常補銅器,必使銅柔軟方能補合,有似于為裘皮者。造弓必使木彎曲,與以楊柳條彎編成箕相似,此言子習見其父業,影響到自己的愛好與特長。後以箕裘代指子承父業。

【譯文】
北方胡人所飼養的母馬生下小馬之後,就會將母馬拴在半山上,而讓小馬在山下盤旋,母子兩馬嘶鳴聲此起彼伏,小馬只有奮力掙扎攀登上山,才能吃到母奶。
過一段時間,再將母馬移往更高處,小馬為了吃奶就要爬更高的山。因此當小馬長大之後,行走險路就會有如賓士平地一樣了。現在我們訓練戰馬的時候就應該在高地放牧,仿效胡人養馬的方法,日後,馬兒自然就能擔當重任。

此外,聽說倭人生下男嬰,親友前來祝賀的時候,都會攜帶鐵器,投進主人家的水井之中,主人便會將親友所送的鐵器每年鍛煉一次,等嬰兒長大以後,就製成了刀,鋒利無比。而今勳衛之家,世代以武為業,但是家中卻找不到什麼鋒利的武器。按照我的看法,不如也仿效倭人的做法,子承父業,這沒有什麼可笑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