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孟軻敦素,史魚秉直。

孟軻敦素,史魚秉直。
庶幾中庸,勞謙謹敕。

【譯文】
孟軻夫子崇尚純潔,史官子魚秉性剛直。
做人要盡可能合乎中庸的標準,勤奮、謙遜、謹慎,懂得規勸告誡自己。

【釋義】
孟軻敦素,史魚秉直。

孟子,名軻,山東省鄒縣人,是儒家的亞聖。
古時候讀書不敢直呼聖人的名諱,要挨板子打的,碰到聖人的名字,要讀“某”,所以這裡就要讀“孟某敦素”。
讀《論語》也是一樣,如讀到“丘也不敏”,我孔丘並不聰明,這一句不敢讀丘,不能直呼其名,要讀“某也不敏”。當然現在不講這一套了,但是規矩要懂,傳統要明白。

敦是推崇、崇尚,沒有染過色的絲是生絲,叫素。
前面講過“墨悲絲染”,白色的生絲就是素,無字的石碑叫素碑,引申義就是質樸、純真、不加裝飾的意思。
“孟軻敦素”的第一重意思是說,孟子崇尚質樸的本色。第二重意思是要我們恪守倫常之理,素位做人。
素位就是你的本位,是你做人的本分,我們應該是在什麼位置行什麼道,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越位而行,勞而無功,為智者所不取。

史魚是與孔子同時代的人,它是衛國的大夫,也是著名的史官。
史魚為人正直,看不得朝中的醜惡現象,這也正和他史官的職位相稱。史魚以正直敢諫聞名,他的君主衛靈公並不是一個賢明的君王,且信用寵臣。當時衛國朝中的群臣都不敢講話,怕受打擊迫害。史魚就不這樣,即便是衛靈公有毛病,他也照說不誤。直至臨終前,史魚還是在講直話,給衛靈公提建議,罷黜佞臣,任用賢士。
所以孔子在《論語》裡稱讚說:“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不管環境如何,無論社會動亂還是安定,他的言行永遠都像箭一樣,尖銳而正直。
稟字的本義是賦予、給予,引申義才是秉受、天生的意思,所以“史魚稟直”就是說:史魚有堅持正直的品德。

我們不要曲解孔子的話,“直哉”是說一個人做人要心地方正、端直,不可以圓滑,但處眾辦事要圓融,要注意方式方法。說話辦事也直來直去,別人就接受不了。
《易經》中也反復強調“天圓地方”,眾人為天,天圓就是處眾要圓融,要有智慧;心田為地,地方就是心地方正,要有操守,我們千萬不能錯會了聖人的用意。

庶幾中庸,勞謙謹敕。

庶幾是差不多、大概的意思。
“庶幾中庸”,這就差不多中庸了,近乎中庸之道的標準了。
中庸是儒家學說理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孔子在《論語》裡面提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的孫子子思,根據對這句話的理解和體會進行發揮,寫了一篇論文,就是現在我們讀到的《中庸》。這篇文章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宋儒朱熹將其抽出與《論語》、《孟子》、《大學》放在一起,並稱“四書”。

《三字經》中說:“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什麼是中呢?中不偏,不偏是中。
任何事情都有三個方向:左、右、中;好、壞、不好不壞。我們不取好,不取壞,取一個中。
有人說中庸就是耍滑頭、是老奸巨滑,其實中庸根本沒有耍滑頭意思。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講原則的好好主義,而是既聽了你的意見,也聽了他的意見,綜合你們意見中合理的部分,然後採取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不走左,也不走右;不過,也非不及,這才是中庸。

孔子作了一部歷史,叫《春秋》,為什麼不叫《冬夏》呢?因為冬冷夏熱,冬短夏長,都有所偏頗,所以不取。只有春秋才是冷熱均勻,長短一致,可以作為衡准來評判歷史,這也是為什麼稱史為鑒。鑒是鏡子,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明因果,這才是中。

庸的意思是庸常,普普通通、平平淡淡。
古人常說:沒事別找事,平安就是福。我們現代人都不甘於寂寞,要來點激情,要異峰突起、來點兒刺激。
偶爾來一下固然可以振奮精神,但做人處事,居家過日子,一定要中庸,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這是最平庸的,也是最正常的、最健康的,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根本。

一個人要有像孟子推崇的那樣質樸的本色,又要有像史魚一樣方正秉直的品德,就差不多達到中庸的標準了。
前文講過,直指的是人內心要方正,要端直,內直並不等於外表見棱見角,說話直來直去。你看古代的銅錢外圓內方,也是提醒你心性要方正,處事要圓融。說話直來直去,舉止棱角分明,會傷人壞事。

庶幾中庸是差不多近乎中庸了,為什麼說差不多呢?因為只有敦素、秉直還不夠中庸的標準,還有四點要做到。
那就是下一句的“勞謙謹敕”。勞是勤勞、勤勉,謙是謙虛、謙遜,謹是嚴謹、小心,敕是檢點、不隨便。
如果我們能保持本性的質樸,保持內心的方正,再能夠勤勉、謙遜、謹慎、檢點,這才是合格的中庸標準。

儒家學說之所以寶貴,在於它提出的做人處事的原則都是我們能夠做到的,做不到的孔子絕對不說,因為說了沒用,只好“存而不論”。

1 則留言:

篤子 提到...

版大解釋的中庸兩字簡單易懂
解我二十年來疑惑
謝謝
引用天圓地方補足秉直如矢
讓道理更完整
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