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背邙面洛,浮渭據涇。

背邙面洛,浮渭據涇。
宮殿盤郁,樓觀飛驚。

【譯文】
東京洛陽背靠北邙山,南臨洛水;西京長安左跨渭河,右依涇水。
宮殿盤旋曲折,重重迭迭;樓閣高聳如飛,觸目驚心。

【釋義】
背邙面洛,浮渭據涇。

這兩句話描述了東西二京,長安和洛陽的地理位置與地形地貌。“背邙面洛”描述的是洛陽,洛陽城背靠北邙山,南面是洛水
在古漢語中一提到背,在方位上就是指北方,一說面就是南方。
中國人講究面南背北,我們尚南,以面南為正位;西方人尚北以北為正位,同樣的羅盤,我們叫指南針,他們叫指北針。古代的地圖都是上南下北,與現代歐式的地圖反著,所以我們的居室也要坐北朝南,歷來的衙門口也都是朝南開。

為什麼非得坐北朝南不可呢?這就是我們的文化,面南背北是九五之尊的天子之位。天子既居乾位有九五之尊,天子的一舉一動就要正大光明,經得住南方丙丁火(陽光)的直射,陽光下的影子要正,政者正也,自己正了,才能施政,所以“天子無私事”。

“背邙”的邙指的是洛陽城北的邙山,北邙山海拔250米,方圓200公里,既不雄偉也不高大,但是由於水低土厚、氣候溫和,是理想的風水寶地。山上古代帝王的陵墓多得數不勝數,歷史上素有“生於蘇杭,葬於北邙”之說。
在邙山幾十公里的主地段內,僅皇家陵園就有五處,分為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五個皇陵區,埋葬著漢光武劉秀、蜀後主劉禪、南陳後主陳叔寶、南唐後主李煜等帝王,以及賈誼、班超、李密、薛仁貴、狄仁傑、杜甫、石崇、孟郊、顏真卿等名流。
古人有說,“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一點也不假。此外,“洛陽牡丹甲天下”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洛陽牡丹出邙山”,北邙山又叫牡丹山,這個典故就不是人人皆知了。

洛陽城的南面是洛水,此水起源於陝西的洛南縣、流經洛陽城南,然後匯入黃河,所以“背邙面洛”是洛陽城地理背景的描繪。

“浮渭據涇”,說的是西京長安的地理位置。
西安的左面有渭水,右面有涇河。渭水發源於甘肅,涇水發源于寧夏,二水在西安這裡匯合後流入黃河。在流入黃河以前,涇水清、渭水濁,水質完全不一樣,所以有“涇渭分明”的成語。浮是漂流、漂浮的意思;據是據恃、憑據、靠著的意思。

這兩句話的白話譯文,就是:
中國古代的都城雄偉壯觀,
最古老的有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
洛陽背靠北邙山,面臨洛水;
長安左橫渭水,右據涇河。

宮殿盤郁,樓觀飛驚。

這兩句話描繪了都城中帝王宮殿的雄偉和壯麗
天子所居之室叫宮,天子所議之堂叫做殿,本來在上古時期宮室通稱,以後宮字才專為皇家所用。殿的本義是泛指高大的房屋,以後專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廳堂。

一般來說,殿是議論公事的地方,宮是帝王的生活區。
例如北京皇宮紫禁城的佈局,分為前朝後廷、左廟右稷。
紫禁城前半部分是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屬於外朝;
後半部分是後三宮:乾清宮、坤甯宮、交泰宮(殿),那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地方,屬於內廷。
紫禁城的左面是皇帝的家廟,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
右面是祭地神和穀神的社稷壇(中山公園五色土)。

“宮殿盤郁”是形容都城裡面的宮殿,盤旋曲折、錯落重迭。盤是盤旋、逶迤,郁是重疊茂盛的樣子。

樓觀是古代宮殿群裡面最高的建築,飛是形容建築物之高,有淩空欲飛之勢。驚是讓人看了觸目驚心、舌拱不下。
說到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又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非常了不起,其中最常見的就是亭臺樓閣。
亭子只有頂沒有四壁,是供遊人、行人小憩的地方。
台是用土石墊起來的高而平的方形建築,便於瞭望。
閣是一種架空的小樓房,四周設隔扇或欄杆回廊,供遠眺、遊憩、藏書和供佛之用。
樓是兩層以上的建築,《說文》裡說,樓者重屋也,是重重疊加的屋子。
觀是宮廷大門外面兩層的細高的建築,是朝廷張貼公告的地方。
兩觀之間有一個豁口叫做闕,也就是通往皇宮正門的缺口,後世的觀樓已經與皇城的正門融合在一起了。
故宮紫禁城午門前面有一個小廣場,廣場的兩側是宮牆和門樓,這就是早先的觀樓,現在上面有五座閣樓式建築叫五鳳樓。

樓觀都高入雲天,讓人看了觸目驚心。記得李白有一首詩《夜宿山寺》,述說詩人夜宿深山裡面的一個寺廟,寺院後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經樓,他登上去了。憑欄遠眺,星光閃爍,李白詩性大發,曰:“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後人有好事者,將自己家的樓,取名“摘星樓”,以言其高。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清渭涇濁,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