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景行維賢,克念作聖。

景行維賢,克念作聖。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譯文】
高尚的德行只能在賢人那裡看到;要克制私欲,努力仿效聖人。

養成了好的道德,就會有好的名聲;就像形體端莊,儀表也隨之肅穆一樣。

【釋義】
景行維賢,克念作聖。

這兩句話屬於引經,經文出自《詩經》與《尚書》。《詩經•小雅•車轄》一篇中有詩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說的是賢德之人,德如高山人人敬仰,行如大道人人嚮往。“景行”是指崇高光明的德行,景字的本義是日照高山,有高大、光明的意思。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為賢人,賢人是人群的榜樣,做人的標準。戰勝自己為賢,再能成就他人方為聖。

《尚書》裡面有“惟狂克念作聖,惟聖妄念成狂”一句話。莊子用“野馬”來形容人狂奔不已的念頭和思想,這裡的“狂”字就代表了我們凡夫俗子。人如果能夠克制住自己狂亂的思想和私心雜念,凡夫就能變成聖人。同理,放縱自己的心念,聖人也會退化為凡夫。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這兩句話著重討論了德與名、形與表的兩種關係。“德”與“名”是一對,名是名利的簡稱。人沒有一個不追求名利的,說不想那是因為沒有條件與機會。人求名利、求好的果報就應該種好的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德”是因“名”是果,德建才能名立,因好果必好,這是自然的道理。如果我們反過來,倒果為因,只求名利不管德行,那是緣木求魚。“缺德”哪裡能求到“善果”呢?古人說“德是搖錢樹,信是聚寶盆”。有了德才能童叟無欺,有了信才能貨真價實,這樣做貿易不想發財都不可能。這就是孔子在《易經•繫辭》中說的:“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由此再進一步要明白道與德的關係。德者得也,老子《道德經》五千言,前面三千字為道經,後面二千字為德經。道為理體,譬如我們出門之前要看地圖,定好方位,然後開車出發,就是德,不去永遠沒有德。明道不行道,永遠不會有德。道與德很難兼得,有道的人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人不一定有道,只有得道的人才是道德兼備。否則就是“有道無德,必定招魔;有德無道,一座空廟”。不積功累德,一味地盲修瞎煉,一定會走火入魔,因為修行沒有資糧。外表道貌岸然,實質浮躁虛飾的人,內裡一定是空的,因為他根本沒有明道。

“形”與“表”又是一對,這裡的“形”指的是人的整體形態,身心兩部分都包括在內。心正才能身正,身正了儀表容貌自然端正。人的形體健美、容貌姣好的根本在於心地,整容化妝是沒有用的,起碼不能長久。所以善良之心能將人變醜為美,歹毒之心會使人面目猙獰。有興趣的人可以讀讀陳希夷的《心相篇》,其文著重談的就是心與貌的關係。

為什麼“形端”就能“表正”呢?這就談到諸子百家裡的《管子》。《管子》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談管理學的第一書。現代管理學上自以為是新發現的東西,其實都可以在《管子》中找到雛形。管子是齊桓公的首相,他通過發展經濟,幫助齊桓公富國強兵,使齊國一躍成為春秋諸國之首。

《管子•心術篇》中說:“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飾德,萬物必得。”管子認為,人的身為館舍德如貴賓,館舍不打掃乾淨就不可能留貴賓常駐。為了留住“德”這個貴賓,我們的身體,這個館舍就一定要端正。形體端正了,內心的德建立起來了,儀容儀表自然而然就端正了。

以上四句話的完整意思就是:
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為賢人;
克服自己的妄念,才能成為聖人。
德行建立起來了,聲名自然會樹立;
心行舉止端莊了,儀表自然就會端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