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漢
【原文】
趙廣漢①為潁川太守。先是潁川豪傑大姓,相與為婚姻,吏俗朋黨。廣漢患之,察其中可用者,受記。出有案問,既得罪名,行法罰之。廣漢故漏洩其語,缶盧筒②,及得投書,削其主名。而託以為豪傑大姓子弟所言,其後強宗大族家家結下仇怨,奸黨散落,風俗大改。
廣漢尤善為鉤距③,以得事情。鉤距者,設欲知馬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參伍④其價,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唯廣漢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
【註釋】
①趙廣漢:字子都,漢宣帝時為京兆尹,揭發奸邪如神,盜賊絕跡,後因受牽連被腰斬。
②缶盧筒:陶瓶和竹筒。口小肚大,投入東西不易取出,一般用來裝檢舉文書。
③鉤距:比喻使人陷入詐術中,藉以刺探隱情,在對方放鬆戒備的情況下,隱情不問而知。
④參伍:反復比較,相互驗證。
【譯文】
趙廣漢擔任潁川太守時,潁川豪門大族之間互相連親,而官吏間也都互結朋黨。趙廣漢很擔憂此事,便授計值得信賴的部屬,外出辦案時,一旦罪名確立就依法處罰,同時故意洩露當事人的供詞,目的在於製造朋黨間的猜疑。此外他又命屬官設置意見箱,再命人投遞匿名信,然後向外散播這些信都是豪門和大族的子弟寫的,果然,原本很要好的豪門和大族,竟為了投書互相攻擊而翻臉成仇,不久豪門和大族所各自結成的小團夥都陸續解散,社會風氣大為改善。
趙廣漢最擅長的還是利用“鉤距”來刺探情報。例如想要知道馬的價錢的時候,就先打聽狗的價錢,然後再問牛羊的價錢,到最後才問馬的價錢。因為彼此互問的結果,便能打聽出比較可靠的標準行情,到最後就能夠真正知道馬的價錢。不過,只有趙廣漢真正精於此道,其他人模仿的效果都不如他。
周忱
【原文】
周文襄公忱巡撫江南,有一冊歷,自記日行事,纖悉不遺,每日陰晴風雨,亦必詳記。人初不解。一日某縣民告糧船江行失風,公詰其失船為某日午前午後,東風西風,其人所對參錯①。公案籍以質②,其人驚服。始知公之日記非漫書也。
〔評〕蔣穎叔③為江淮發運,嘗於所居公署前立佔風旗,使日候之置籍焉。令諸漕綱吏程亦各記風之便逆。每運至,取而合之,責其稽緩者,綱吏畏服。文襄亦有所本。
【註釋】
①參錯:不合記錄。
②質:核對。
③蔣穎叔:宋朝人,名之奇,字穎叔。宋神宗時曾任江淮荊浙發運使。
【譯文】
明朝的周忱任江南巡撫時,身邊隨時帶有一本記事冊,詳細記載每日的行事,钜細靡遺。即使每日天候的陰晴風雨也一併詳加記錄。剛開始,有許多人不明白週忱為什麼要如此費事。一天,有位船主報告一艘載運米穀的糧船突遇暴風沉沒。週忱訊問沉船的日期,沉船時間發生在午前或是午後,當時刮的是東風還是西風,週忱翻開記事本逐一詳加核對,發現報案船主全是一派胡言,報案船主在恐懼下坦承罪行。這時眾人才明白,週忱的記事本可不是隨意亂寫的。
〔評譯〕蔣穎叔任江淮漕運官時,也曾在公署前豎立一面佔風旗,派人每天觀測並記錄在冊子裡。同時也要求各處漕運官要詳細記載每日船行時的風向,等船隻入港後就詳加核對,對不按規定記載,或馬虎隨便的屬吏便厲聲責罵,屬吏因害怕被責罵,都謹守規定。看來記載天候、風向,並非自周忱才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