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愛育黎首,臣伏戎羌。

愛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邇一體,率賓歸王。

【譯文】
他們愛撫、體恤老百姓,四方各族人都歸附嚮往。
遠遠近近都統一在一起,全都心甘情願屈服賢君。

【釋義】
愛育黎首,臣伏戎羌。

黎首代表黎民百姓。黎是形聲字,文義從黍,有眾多、數目很多的意思。愛是愛護、珍惜;育是撫育、養育。臣是臣服、接受的意思。伏是低頭、順從。

戎羌代表了四方的少數民族,是“南蠻北狄,西戎東夷”的簡稱。西戎在今天的甘肅、青海、四川一帶,以遊牧生活為主。周朝中葉,西戎入侵中原,當時的西戎被稱作犬戎,曾迫使周平王向東遷都洛陽,由此開始了東周的歷史。羌族也是西部的少數民族之一,後來與漢族融合,定居務農,屬於中國56個民族中的一員。

這兩句話的意思合起來,就是:
他們都能夠愛護、體恤百姓,
四方的少數民族都心悅誠服地歸附。

遐邇一體,率賓歸王。

遐是遠,邇是近。天下一統,萬民同心就是“遐邇一體”的意思。“率賓”等同於“率濱”,是四海之內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遠近統一,四海的百姓都擁護、歸附于王道的統治。

“率賓歸王”一句的語義,出自《詩經•小雅•北山》,上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詩句。
這裡的“王”字,不是指哪一個具體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

中國傳統的政治制度,歷來就有“王道”與“霸道”之別。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週三王的統治方法。三王的統治用的是仁義道德,其結果就是無為而治,天下太平,這種政治體制是王道。歷史上描繪這個時期,是五日一風,十日一雨,萬民樂業,天下太平。但是到了東周時期就不行了,首先登場的是“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莊王。他們推崇和實行的是霸道,以實力說話,比拳頭。比如當時的齊桓公任用賢相管仲,充分利用齊國的自然資源,曬鹽煉鐵、漁農貿易一起來,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富國強兵。齊桓公曾九次主持召開諸侯大會,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地位相當於今日的美國,實力強說了算,你不買帳不行。

歷史上的正統觀念,一種政治制度或者實行王道,以仁義禮智信來治國,當然最理想。等而下之者實行霸道,靠實力形成威懾力量,令他人不得不服,也無可厚非。最令人所不齒的是靠陰謀詭計,篡權竊國。這些人不但仁義禮智信沒有,連真正的實力也沒有,有的只是野心,加上蘇秦、張儀等人的詭詐之術。莊子對這些“國君”嗤之以鼻,稱他們為大盜,所謂“竊鉤者盜,竊國者侯”。

接下來四句話所描繪的,是對當時太平盛世和王道政治的讚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