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蓋此身發,四大五常。

蓋此身發,四大五常。
恭惟鞠養,豈敢毀傷。

【譯文】
人的身體髮膚分屬於“四大”,一言一動都要符合“五常”。
恭蒙父母親生養愛護,不可有一絲一毫的毀壞損傷。

【釋義】
蓋此身發,四大五常。

這兩句話,是針對我們人的生命體和生命屬性來說的。“身發”在此處,指代我們的肉身。人的生命體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物質的“四大”,一部分是精神的“五常”。

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風”,這是印度哲學的概念。古印度人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地水火風”四類物質構成的。我們中國人則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構成的。嚴格說起來,“地水火風”四大並不是指四種物質,構成這個世界的何止這四種物質!四大的本義是說,構成這個世界的物質有四種基本形態:固態、液態、氣態,這和經典物理學說的一樣,物質有氣體、固體、液體三種形式。固態用地來代表,液態用水來代表,氣態用風來代表。至於火則代表物質有溫度,無論生物或非生物都有溫度,或高或低,溫度是物質屬性的一個參數。

五常是人的性德,人性中含有五常之德,就是“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是天德,這是天賦與人的天性。這裡的天,指的是宇宙中那股冥冥中無法抗拒的力量,這種支配力量被稱為天。常是恒常、永遠存在、不能改變的意思。

整個第二部分,是緊緊圍繞著五常之德展開的。如果真正理解了五常之德,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抓住了,所以說《千字文》用字不多,卻勾勒出一部完整的中國文化史綱要。

恭惟鞠養,豈敢毀傷。

這句話出自孔子講的《孝經》。《孝經》是儒門十三經之首,歷來讀書的規矩是先讀《孝經》然後才有資格讀《四書》。

《孝經》是曾子問孝,孔子回答,再由曾子及其門人整理而成,共有十八章,解釋了一個“孝”字。

孔子在《孝經》中開篇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我們這個身體是受父母遺傳而來的,是我們的神識藉以居住的房舍,等於是上天和父母借給我們用的,使用完畢以後還要歸還的。所以我們對自己這個身體,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如果能夠所有,誰還願意生老病死呢?向別人借來用的東西,一定要妥善保管,弄壞了就沒有辦法還了,所以這裡才說“恭惟鞠養,豈敢毀傷”。

“恭”是恭敬、謙遜,“惟”是惟謹、順服的意思。現代漢語中恭惟連用(也作恭維),是個貶義詞,有曲意奉承、討好對方的意思,這與古漢語截然不同。“鞠”和“養”的意思一樣,都是撫育、長養的意思,例如《經•小雅•蓼莪篇》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這四句話的意思就是:
人的身體髮膚,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物質構成的;
人的思維意識,是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為準則的。
只有謹慎小心地愛護它,怎麼能輕易地毀傷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