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九州禹跡,百郡秦並。

九州禹跡,百郡秦並。
岳宗泰岱,禪主雲亭。

【譯文】
九州處處留有大禹治水的足跡,全國各郡在秦並六國後歸於統一。
五嶽中人們最尊崇東嶽泰山,歷代帝王都在雲山和亭山主持禪禮。

【釋義】
九州禹跡

在第一部分中,我們提到過中國天文學上有“九州分野”的概念,九州已經成了中國領土的代言詞。最早是帝嚳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時增至12州,大禹治水以後仍確定為九州(兗冀青徐楊荊豫梁雍),並鑄九鼎,以永定九州。

大禹是中國歷史上“推位讓國”禪讓制度的最後一位受益人,禹以後開始了“夏傳子,家天下”等歷史。但這並不是禹的錯,實在是除了禹的兒子啟,再也找不到更合適的接班人;而且啟是大家推選上來的,不是禹自己定的。

禹是一位很好的君主,孔子都說,我實在挑不出禹的過失。他婚後第四天就治理洪水去了,一去就是十三年,曾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特別是有一次剛好禹的兒子出生。禹硬是聽著兒子的哭聲不進家門,而且“一饋十起身,慰勞人間事,出外見罪人,下車而問泣”。
禹在位27年,享年一百歲。禹治水累得腿脛上的汗毛都磨沒了,又得了風濕病,彎腰駝背,根本邁不開步子走路。後世的書呆子有專門學走禹步的,他們不知道只有得了風濕才能走好禹步。

“九州禹跡”的第一層意思是說,中國九州之內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跡;第二層意義是,大禹治平水患之後,第一次開始丈量中國的土地。他派使臣大章從中國的極東(遼左)至極西(流沙),用腳步測量,得到的結果是中國東西共計2億33,500裡零75步。又派使臣豎亥自極北(沙漠)至極南(海表)步量,中國南北共計2億30,500裡零71步。

這裡要注意,上古時代十進位的數字概念與今天不完全相同,上古是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億,十億為兆,兆就是十進位最大的數了。今天以萬萬為億,古今數字概念不同。

百郡秦並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將分天下為36郡,劉邦建立漢朝以後又將天下分為103郡,取個整數說,就是百郡。漢朝的百郡是在秦滅六國、並土地的基礎上而來的,所以叫做“百郡秦並”。前面“戶封八縣”中提到縣,這裡有提到郡,就是古代兩級區域行政管理單位,叫郡縣制,大體相當於現在省縣制的概念。

秦以前郡小縣大,周時天下分為百縣,一縣下轄四郡,所以《春秋》各傳上說: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秦以後郡大縣小。縣者懸也,或懸在郡的上面,或懸在郡的下面,是一級行政管理單位。秦漢以後萬戶縣的長官為縣令,不足萬戶的稱縣長,明清時候均為七品芝麻官。

唐朝以郡為第一級單位,下有州道縣,宋時加入府一級,明清時期設有府道州縣,其行政區域的劃分又不一樣了。

岳宗泰岱,禪主雲亭。

岳指五嶽,宗指宗主,五嶽的宗主是泰岱。岱是泰山的名字,也叫岱山,因為位於山東泰安州,所以這裡稱為泰岱,簡稱泰山。
五嶽以泰山為尊,《詩經》就有很多歌頌泰山的詩句。孔子曾說過“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又在逝世前低聲吟道:“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歷代的帝王在政權更替、新君登基的時候,都首先要來泰山舉行祭拜天地的封禪大典,舉行封禪大典的地方就在泰山、雲山和亭山。
祭天的儀式叫做“封”,封都在泰山舉行;祭地的儀式叫做“禪”,禪在泰山腳下的雲山和亭山舉行。
由於歷朝的規矩不同,具體地點也就有異,例如三皇的封禪,羲農封在泰山,禪在雲山;黃帝封在泰山,禪在亭山;堯舜都是封泰山,禪雲山。雲山在泰山的東南,亭山在泰山的南面,都離泰山很近,山很小。

封是祭天,要在泰山頂上搭起很高的土檯子,燒起火來,對天(實際上是天下)表明自己的心跡,請天來見證並佑護,等於現代新任國家領導人的就職演說一樣。
誰是天呢?眾人為天,鬧了半天還是說給天下人聽的。老天爺一是聽不見,二是不愛聽,換來換去的老搞這一套把戲,看得煩也煩死了。

封和禪一般都是同時舉行,但是封重於禪。南宋以後,長江以北被金人佔據,就無法封泰山了,於是改為封禪與郊祀合一。明成祖時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壇,合祭天地;嘉靖帝時在北郊建地壇祭地,南郊的天地壇改稱天壇,專門祭天。

唐玄宗封禪泰山的時候,張說任“封禪使”,全權負責封禪大典的準備和儀式。
張說大權在手,就乘機將女婿鄭鎰的官位,從九品一下子升到了五品。玄宗很奇怪,就問鄭鎰是怎麼回事。鄭鎰支支吾吾,講不出口,旁邊的人就為他打圓場說:“此泰山之力也。”玄宗一下子沒有聽懂,那人就指了指張說。玄宗明白了,說:“原來是岳父老泰山的功勞啊!”此後,老丈人就稱為“岳父”,也就是“老泰山”了。

以上四句話連起來的意思,就是:
九州之內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跡,
天下數以百計的郡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成果。
五嶽以泰山為尊,
帝王的禪典在雲山、亭山上舉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