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千字文》第四部分

今天要講的是《千字文》的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最後一章。這部分內容既自成體系、獨立完整,同時也是前三部分內容的推進,整篇《千字文》在此部分達到高潮。

從文字數量上看,這一章是整篇《千字文》文字最多的一部分,描述了溫馨的人情和恬淡的田園生活,讚美了那些甘於寂寞、默默奉獻且不為名利所羈絆的人們。讀來不禁使人對“結廬在人境”的樸素的人間生活憧憬之至,同時使珍惜人生、熱愛生活之心油然生起,對我們喧囂的心性很有撫慰與鎮定作用。
下面看正文:

治本于農,務茲稼穡。

首先說明,治國的根本在於發展農業,中國自古就是以農業立國,直至今天中國還是農本國家,農民問題、農業議題仍然是國家的頭等大事。不客觀地認識這一點,盲目樂觀,以為我們完全可以工商手段解決中國的農業和農民問題,就大錯而特錯了。

前文已經說過,中國文化起源于黃河流域,黃河從昆侖山下的約古宗列盆地發源,彙集於星宿海,過磯石山,經九曲十八彎,從西北高原流下來,將挾帶下來黃土覆蓋了華北幾個省的地區,形成了衝擊性平原。黃土纖細,土質疏鬆不板結,便於原始農業的耕作。且黃土中有無數垂直的細管,能保證地下水不斷地向上浸潤,即使短期不下雨也沒有關係。這是發展農業絕好的自然條件,所以自夏朝開始,中國的基本國策就是農本,連毛澤東都提出“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的農業八字方針。

發展農業就要有水,降雨量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中國農產區的降雨主要集中在夏三月,完全靠由南海(菲律賓海)吹過來的東南風(術語叫季風),加上由西域(新疆)橫向掃過來西風(術語叫旋風),將季風氣流升高,使其溫度降低,才能“雲騰致雨”。有風才能有水,可見中國人講“風水”的歷史太悠久了。

要是這兩個冤家聚會的時間和地點不對頭,靠天吃飯的農夫就該倒楣了。一受災,諸侯國之間就為爭水、搶糧而爭鬥,《左傳》裡多處記載,鄰國的軍隊越界搶收他國莊稼,諸侯國之間互相築壩攔水,大打出手。《孟子》中提到的饑荒就有十七次之多。前文提到的齊桓公、晉文公大會諸侯,歃血為盟的議題之一也就是為此。可見要發展農業,中國就需要統一,這才有後來的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

“務茲稼穡”的務是從事、致力於的意思,茲是代詞,代替此,一定要從事於此。此是什麼呢?就是後面說的兩個字“稼穡”。稼這個字的本義是禾苗的穗和果實,《詩經•豳風•七月》裡面有“十月納禾稼”的話。穡的本義是收割莊稼,後世把春耕叫稼,秋收叫穡。稼穡兩個字就代表了整個的農業,泛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整個農業生產過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