俶載南畝,我藝黍稷。
稅熟貢新,勸賞黜陟。
【譯文】
一年的農活該開始幹起來了,我種上小米,又種上高粱。
收穫季節,用剛熟的新穀交納稅糧,官府應按農戶的貢獻大小給予獎勵或處罰。
【釋義】
俶載南畝
俶是開始,載是從事,南是向陽的方向,畝是土地。“俶載南畝”就是說要在向陽的土地上開始從事農作了、開始種地了。如果查查字典,開始從事某種工作叫俶載。
南畝是指向陽的耕地,《詩經•豳風•七月》裡面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的詩句。
畝是土地測量單位的量詞,時代不同,畝的數量單位大小也不一樣。
上古時代(先秦)寬一步,長百步為一畝,六尺為一步,如《孟子》書中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按秦制,240步為一畝,現代的一畝為60平方丈,合667平米。十分地為一畝,一百畝為一頃。古今時代不同,度量衡的單位也有所變化。
周朝的農業,全國耕地的管理採取“井田制”,大約100畝耕地為一井,平分為九塊,形如井字,為八戶人家所有。井字中間的一塊為公田,屬諸侯所有;其餘的八塊為私田,每戶各一塊。幹活的時候,先公後私,幹完了公事再做私事,所以“大公無私”是非常可敬的。
我藝黍稷
我指的是我自己,藝是種植的意思。我們常說的園藝一詞,其中的藝不是說園林藝術,而是種植、栽培的意思。
黍稷是古人最主要的兩種糧食作物,黃米(黏米)叫黍,穀子(小米)叫稷。黍稷在此地就代表了五穀,中國人講究五穀豐登。
《三字經》裡提到六穀:“稻粱菽,麥黍稷”,為什麼又出來六穀了呢?講五穀不包括稻米,中國在上古時代沒有稻子,稻子是後來從南方引進的,中國北方早期沒有稻子,只有粱菽麥黍稷五穀。
中國浙江省余姚縣的河姆渡遺址,出土有此五穀的種子。通過用同位素炭14測定年代,這些五穀的種子距現在有多少年呢?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
黃帝距離現在有5000年,但種植五穀,從事農業活動並不是從黃帝時代開始的,而是從神農氏時代開始的。
從伏羲氏開始至今有12000年,黃帝到現在是5000年,伏羲氏到黃帝是7000年,中間還有神農氏,神農氏再到黃帝也有幾千年的時間,所以河姆渡遺址推測是7000年以前的遺跡,是可信的。
我們中國人要相信自己的歷史,相信自己的祖先,不要聽信外國人胡說,自貶祖先,自己縮短自己的歷史。這也證明了,中國以農業立國的歷史太悠久了,至少有7000年。
這四句話合起來,意思很完整:
治國的根本在於發展農業,
一定要做好播種與收割這些農活。
一年的農活開始了,
我在向陽的土地上先種上黃米和小米。
稅熟貢新,勸賞黜陟。
莊稼熟了,把新收穫的莊稼交給國家叫做納稅,所以稅是禾木旁。如果我們查查《說文解字》,可以查到:斂財曰賦,斂穀曰稅,因此賦和稅是兩個概念。
繳現金的為納賦,賦字是貝字旁。上古人類主要活動于黃河流域,見不到大海,貝殼很稀少故此用來作流通的貨幣,像今天的銅板、紙幣一樣。
貝殼上打洞,用繩子串起來,五個一串叫一系,二系十貝叫一朋。老友來了,在脖子上掛兩串貝殼去喝酒,就叫“朋”友,所以漢字中的財、貴、賤、賽等與錢財有關的字都是貝字旁。繳納現金的叫賦,繳納穀物的叫稅,二者完全不一樣。
莊稼收割下來了要把打下來的新糧食作為稅交給國家就是“稅熟貢新”。
稅和貢兩個字又不一樣,由下位獻上叫做貢,由上位向下面收叫稅。
繳稅要貢新糧,國庫的存糧一般都要存三年,我們市場上買到的都是陳米,一不香,二沒有油性,因為不是新米。
糧倉的大敵是水火再加老鼠。每屯藏糧都要用紅筆標明因老鼠造成的自然耗損數字,寫成“耗字多少”,因此老鼠又叫耗子。
勸是勉勵,賞是獎賞,黜是懲罰,陟是晉升。
“勸賞”是對農戶的獎懲制度,“黜陟”是對政府官員的撤職、升遷制度。
要客觀地按照務農的成果和納稅的情況,對農戶予以獎勵或懲罰,對有關的官吏也要據此予以職務的或升遷。
兩句話連起來的意思,就是:
莊稼一成熟就要納稅,把新穀獻給國家。
官府要按照貢獻對農戶予以獎懲,
國家將對有關官吏予以或升遷。
1 則留言:
兩句話連起來的意思,就是:
莊稼一成熟就要納稅,把新穀獻給國家。
官府要按照貢獻對農戶予以獎懲,
國家將對有關官吏予以或升遷。
上段翻譯有少數漏字:
國家將對有關官吏予以......或升遷。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