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躬譏誡,寵增抗極。
殆辱近恥,林皋幸即。
【譯文】
聽到別人的譏諷告誡,要反省自身;備受恩寵不要得意忘形,對抗權尊。
知道有危險恥辱的事快要發生,還不如歸隱山林為好。
【釋義】
省躬譏誡
省是反省,躬是自己的身體,引申義為自己、自身,反省自身。
《論語•堯典》裡有兩句話“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常被後世帝王引用,是不是真話就很難說了。
果真能做到一身擔起天下人的不是,不但自己的錯誤不推卸責任,百姓或下屬的失誤,也由我一人來承擔。這才是大慈、才是孔子講的仁,這樣的人就是聖人,就是“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地藏王菩薩。
譏是譏諷、嘲笑,誡是告誡、勸慰。
聽到別人的譏諷嘲笑、規勸批評要好好地自我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要急赤白臉地分辯,就是“省躬譏誡”的意思。
不是自己的過錯,別人說也沒有說你嘛,真是自己的錯就一定要感謝人家。古人說:天堂的人聞過則喜,苦海的人聞過飾非,地獄的人聞過則怒。我們是哪一界的人,不用等死了以後,現在不就清楚得很嗎?
寵增抗極,殆辱近恥。
榮辱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順境和逆境。榮寵、尊榮是多數人追求的目標,所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是人生的高潮。
辱是外辱,外來的他人的污辱,是一個人倒楣難堪的低潮時期。人是一榮俱榮,一辱俱辱,禍不單行。人在倒楣的時候是牆倒眾人推,位置爬得越高,跌得也越重。
榮和辱是一對,有榮就有辱,所謂榮辱與共。不願有辱的結局就不要拼命追求榮,榮來了,辱也就同時到了。
老子對此看得非常清楚,老子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寵辱都不是好東西,哪個來了都嚇我一跳,跟大病在身沒什麼兩樣。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要“寵增抗極”。
抗是通假字,通亢,極是極限。榮寵增加到了極點,物極必反,寵就變成辱了,所以說殆辱近恥。
乾隆的寵臣和珅還不是寵增亢極嗎?乾隆對他的榮寵無以復加,人稱他“二皇帝”,結果是乾隆死後第三天就開始清算他,第十一天他就被賜死了。真是“生前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人去了”,最終弄了個“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殆是時間副詞,表示將要、迫近的意思。
恥辱還不一樣,內心的羞愧為恥,外來的欺淩為辱。
《論語》有“恭近於禮,遠恥辱也”一句。無禮就會變寵為辱,外有辱,內必有恥,恥辱就一起都來了。感覺到勢頭不對勁,要倒楣,怎麼辦呢?有沒有辦法避免呢?有啊!那就是“林皋幸即”。
林皋幸即
林是山林,皋是水邊之地。
莊子說過:“山林歟!皋址歟!使我欣欣然而樂歟!”(《莊子•知北游》)
“林皋幸即”就是,趕快退隱山林,辭官別做了。這個時間、空間既然已經不屬於你,就趕快退隱,還能倖免於難。幸就是慶倖、吉而免災,即是接近、靠近的意思。
古代做官,官場如戰場,伴君如伴虎,事事處處都得臨深履薄。一個不檢點,自己受辱事小,家族、老師都要跟著受牽連,責任就大了,所以一見勢頭不對,就要準備辭官下野,退歸林泉,做隱士去了。
古代這樣的例子太多了,看看《隱士傳》就明白了。下一句的“兩疏見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